收起左侧
发新帖

将绿色“中华书简”展现给世界

时间:2025-9-30 08:05 0 3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游客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与虚拟动物互动。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景一隅。

本文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杨光摄

10月将近,大阪世博会已进入尾声。

在过去的100多个日夜里,日本大阪梦洲岛上,形似“中华书简”的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自开馆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60万人次,吸引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位政要、知名人士到访,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从事建筑设计行业30多年,孙建超与团队做的大大小小项目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但说起最重要的一个,孙建超没有丝毫犹豫:“由中国贸促会会同各方精心组织筹备的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是我职业生涯迄今为止最有意义的一个项目。”

首个实现在日本体系化输出中国建造技术的项目

“中国馆是首个实现在日本体系化输出中国建造技术的项目。”作为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建超告诉记者。

回想起第一次踏上梦洲岛的情景,孙建超记忆犹新。

“当时,展馆所在的区域是一片空地,连基本的水电都没通。”孙建超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团队在3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起中国馆,并使之精彩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这是我们觉得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这份自豪背后,其实有很多不易。

从最初倒排工期开始计算,孙建超和团队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在日本现采购现建,很有可能赶不上世博会开幕的日子。经过慎重而又严谨的评估,中国馆项目采用了装配式的建造方式。

何为装配式?

就是先在中国把重要的建筑构件全部生产好,然后运到日本像拼积木一样直接拼装起来。

即便是这样,所有生产的部件也要提前与日方沟通,确保能够符合日本的各项材料标准。面对一系列严苛的流程,孙建超的团队一一过关。

“为了能让构件在日本的拼装更为顺利,我们通过全过程数字建模与工厂预拼装模拟,精准控制构件接口与安装流程,确保现场安装高效、安全、无误差。”孙建超说。

不仅如此,孙建超的团队还自主研发了数字化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通过跨境远程数字可视化辅助技术,实现了对中国馆项目建造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督和管控,有力保障了中日团队“零时差”协作。

“这不仅是我们第一个出海的项目,也首次实现了中国建造技术在日本体系化输出。”孙建超自豪地说。

整个展馆都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大阪世博会上,中国馆的主题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用孙建超的话来说,“整个展馆都是‘绿色’的”。

绿色低碳体现在何处?

“在中国贸促会的坚强领导及各部委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馆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都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孙建超介绍,中国馆建筑主体以竹材与钢结构结合,竹简墙材质选用中国新型低碳固碳的竹质产品,具有生长周期短、固碳能力强的优势;钢结构、竹简板内外墙、屋面阳光板等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馆的主体钢结构和竹简外墙、屋面阳光板等重要工程构件材料,全部采用预制生产,在完成整体预组装和预搭建工作后,拆除并运往现场安装。这种可逆化建造设计的方式,有效减少了现场施工产生的废弃物,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为后续再利用创造了更多可能。

若是细心观看会发现,中国馆屋面为多曲面,这种设计也很有讲究。

“我们选用质轻透光的聚碳酸酯板及轻盈柔韧的软膜形成自然采光的生态设计,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这种材料同时还具备可塑性强、柔韧性好、低维护、防水防霉抗菌等优势。”孙建超说。

中国馆也特别注意资源利用方面的节能降碳。据孙建超介绍,中国馆引入大温差技术和高温冷源技术,降低空调冷源及输送系统能耗;空调系统配置全新风工况,根据气象条件适时进入自然冷却模式,降低对人工冷源的依赖。同时,中国馆还采用了智能照明、中央监控、能源管理等技术对建筑能耗进行全方位主动的高效优化。

中国馆所使用的钢结构材料、竹质材质、阳光板幕墙等均为可循环利用材料,在世博会举行期间,中国馆积极推行废弃物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符号传递中国智慧和理念

中国贸促会会同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宣部、外交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委深度参与展陈设计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并协调有关专家深度参与,最终确定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这三个部分的展陈叙事脉络。在孙建超看来,这条叙事脉络是从过去看到现在,再展望未来,用诸多中国符号传递中国智慧和理念。

中国馆中,“二十四节气”巨型圆盘装置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将古人对天相变化的敏锐洞察与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完美融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不同时节中国人的生活风貌。

圆盘装置先是通过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常沙娜《年锦》团花纹的动态演绎——石榴卷草、莲花、凤鸟随节气流转,体现自然万物循环轮回的大美;之后切换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更迭的劳动生活场景,都是在笃行顺天应时的理念,揭示古人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农事历法的科学智慧;最后以星象变换呼应时节轮回收尾,形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绚丽画卷。

“二十四节气的生态智慧从古至今都指导着中国人顺应天时进行劳动和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从未间断。节气文化以道法自然的东方思维,为全球气候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唯有遵循自然规律,方能实现生态与文明的永续共生。”孙建超说。

特别要说到的,还有竹子。

在中国馆设计中,竹子既是低碳材料,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承载了竹简记录文明的智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坚韧、高洁的民族品格。“中国馆外立面镌刻的诗词与书法,以竹为媒传递汉字之美,展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国际舞台上,竹文化以可再生、低碳属性诠释中国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中华书简’的建筑与园林意境,促进跨文化对话,向世界传递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彰显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中国方案。”孙建超说。

中国馆中,花瓣展台以自然生长的状态,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示一系列中国生态治理的案例。观众通过每组互动小屏幕,可以了解更多生动的生态治理案例、生态治理小游戏、美丽乡村故事等。观众可以通过交互屏点击5个国家公园的动物形象大使,与可爱的动物打招呼,通过点击相关的国家公园动植物三语信息,了解代表性动植物。

“绿水青山”展区通过典型的古今案例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朴素的理念——

都江堰、桑基鱼塘等千年农业遗产,展现古人顺应自然规律改造环境的智慧;塔克拉玛干沙漠“三北”防护林、塞罕坝荒漠治理及铜锣山矿区修复,体现现代系统性生态治理思维;湖南十八洞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文旅资源,通过非遗活化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中国馆积极分享中国发展理念和生动案例,贡献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从几千年前良渚、殷墟发展中的生态智慧,到当代福建厦门‘从鱼虾绝迹到白鹭归来’的宜人生态,再到八网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盘,揭示中国系统性、全局性地开展城市管理和建设未来城市的理念。”孙建超说,中国馆全方位展现中国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理念,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共同描绘人类美好未来的长卷。(记者 刘发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30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