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算算南钢的“三本账”(人与自然·绿色转型新看点)

时间:2025-5-5 11:04 0 3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区,绿意盎然、景美如画。贾瑞靖摄

走,去钢铁厂旅游!

是的,你没有听错。传统印象中“傻大黑粗”的钢铁厂区,已成为风景如画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春日里,走进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白鹭翩跹,清澈的湖面,倒映出彩绘的高塔。

“现在的钢铁厂是五彩缤纷的。”在厂区晨练的退休职工陈行恺回忆,过去,钢铁厂的麻雀也是五颜六色的,而且看颜色就知道从哪个厂区飞出来的:红色的是烧结厂、白色的是石灰厂、黑色的是原料厂……附近的居民不敢开窗,三天两头打电话投诉。现在,这里成了家门口的大公园。

“变形记”如何发生?生态账和经济账能否划得来?日前,记者走进南钢,探访这家企业的转型之路。

减排账——

上马环保设备,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长江夹江北侧的原料码头上,一艘艘装载着铁矿石的货船从下游驶来。岸边高高的卸料门机,伸出长长的“抓斗”不断抓取原料,送入密闭的皮带管廊。抬头看,这些蓝色的管廊像一条条“空中彩线”,另一头连接着一座座半圆形的全封闭料仓。

“全流程封闭运输,实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南钢炼铁事业部安全环保处副处长李金明介绍。过去,上百万吨的铁矿石、煤焦等原料露天堆放,像一垄一垄的山丘,风吹过扬尘漫天,既造成粉尘污染,也造成物资浪费。

2018年开始,南钢耗资数十亿元,建设4座铁矿封闭大棚、24座煤筒仓、39个焦炭仓,对原料场进行封闭式管理,仓棚内部还是“黑灯工厂”,实行无人化操作。在一体化监控平台,记者看到了仓棚内部场景:滚动的皮带将不同批次物料送入各自的“大房间”,这里还安装着鹰眼雾炮,一旦监控到粉尘含量超标立即启动喷淋。收到生产信息后,刮料机将所需原料“找”出来并送往配料仓的“小房间”。“小房间”底部有杆秤,根据配料计划将相应重量的原料精准调取,混装在一起,自动搅拌后再由密闭的皮带管廊送往生产区域。

在陈行恺记忆中,过去烟囱里冒出的刺鼻白烟,也是居民投诉的主要对象。从2019年起,南钢上马新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烧结工序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是刺鼻味道的来源。”南钢安全环保部环境管理室主任顾慧娟说,传统方法采用湿法脱硫,相当于用温水给废气洗了个澡,去除不彻底,加上温度较低,低气压下烟气容易向下跑,飘散到居民家中;现在采用半干法脱硫+催化脱硝,相当于用“皂角”给废气进行深度干洗,烟气排放更清洁、无异味。

此外,在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高炉煤气中夹杂着大量粉尘,以往用水喷淋除尘,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要处理污水、增加成本;现在采用“干法除尘”,在收集煤气时,通过带有许多微小过滤孔的“布袋子”,颗粒较大的粉尘就被留下了。

在焦化环节,刚刚出炉的红焦,需要由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降低到150多摄氏度才能成为高炉的燃料。从过去用水喷淋冷却的办法改成了氮气吹风冷却的“干熄焦”方法,在隔绝氧气“熄焦”的同时,还回收走了热量,既环保又节能。

顾慧娟介绍,上马环保设备后,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60.5%、74.3%和89.6%。

节能账——

数智化升级,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

南钢智慧运营中心,大屏幕最右侧“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上,“一张网”清晰记录着各种能源介质从产生、存储到消耗、回收的全过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2023年南钢建成了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南钢金恒科技总经理王苏扬告诉记者,平台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于一体,实现了水、电、风、气等的远程操作、精准调度和全程管控。

这天早上,南钢能源动力事业部设备处工程师张伟锋打开平台,一处醒目的红色数字正在报警:昨天轧钢能耗增加了0.2%。“这说明实际能耗超出了计划指标。”张伟锋说,看起来只超出了一点儿,但考虑到南钢年产千万吨钢的体量,日积月累将导致极大损失。

他点进“轧钢”页面,氮气、燃气、氧气等细化指标一字排开,升幅最大的是燃气指标。张伟锋调出历史数据分析,发现是加热炉的能耗增加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清单流转到轧钢厂,工作人员立即进行现场排查。

“经过摸排,是燃烧时配风不佳,煤气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效率变低。”张伟锋告诉记者,配风比例是根据算法自动形成,这个问题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将纳入年度技改项目——通过优化算法,让配风比例更精准,打上能耗“补丁”。

对于钢铁厂这样的能耗大户,能源的循环利用非常必要。记者从“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上看到,每年南钢高炉、转炉、焦炉中产生的煤气超过150亿立方米,对其充分回收利用,是一笔可观的资源。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工作人员可以看到每个高炉实时产生的煤气,经除尘和加压后送到企业发电厂,每年可发电20多亿千瓦时。“值得一提的是,加压后的煤气压力很高,在降压使用前,先利用压差供余压发电机发一次电。”张伟锋介绍,这又产生了每年5亿多千瓦时电。

不仅如此,在炼钢、烧结等环节产生的大量热量,也被回收后用来发电,每年4亿多千瓦时;在厂区屋顶铺设的光伏电板,每年发电0.5亿千瓦时——南钢自发电共计30多亿千瓦时,占用电比超过57%。

“数智化企业电网能实现自发电的合力调配消纳。”王苏扬介绍,发出的电可以“及时上网”,需电的厂区可以“下网使用”,谷时发电先存进一个巨大的“充电宝”,等到尖峰时段再使用——实现了电力在不同时间、空间,以及价格峰谷期的分配使用,在用足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用能成本。

算算节能账,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成以来,2024年度部分主要能耗节能收益超过8000万元,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7%,余热余能自发电率提升10.5%,每年节能量超过10万吨标准煤。

经济账——

生产线变风景线,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最近,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二年级的师生们,来到南钢进行研学游。在钢铁博物馆,他们通过实景+3D眼镜,了解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文创商店,他们精心挑选冰箱贴和钥匙扣;在文体公园,他们在篮球场和乒乓球场上自由活动、放松身心……

带队的刘老师告诉记者,走进钢铁的“数字世界”,感受智造的“工业大脑”,非常震撼。

南钢金乐文旅执行总经理张燕说,2022年,南钢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设计出历史文化旅游、智慧旅游、钢铁工艺游、生态旅游等多条线路,每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门票文创、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500多万元,目前南钢文化旅游区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厂区变景区,生产线变成风景线,南钢累计投入超130亿元用于环保提升、超低排放改造和生态保护,背后的经济账怎么算?

2024年3月,南钢获评江苏首家长流程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南钢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卞双喜说。

今年1月下旬,江苏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按照规定,钢铁等重点行业在管控期间部分产线需要停产,而A级企业可以自主安排生产。“生产设备一关一开就是数千万元的损失。”卞双喜告诉记者,自主安排生产,相当于节约了这些成本,而且保障了高质量的生产。2024年,南钢实现利润25亿元,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看得见的账,企业每年节约环境税6000万元、差别电价1.2亿元、物料损失1.3亿元,加上煤气、蒸汽等回收利用,每年直接减少支出约5亿元。”卞双喜介绍,为了鼓励企业持续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帮助企业成功申请了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补助资金支持,累计超过1亿元。

更多的,是看不见的账。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平告诉记者,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长流程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金字招牌”,加上近年来企业获得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全国首批“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荣誉称号,对企业而言,更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这些年,朱平还发现了企业的一个新变化。“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工作环境,人才招不到、留不住。如今,每年都能吸引985、211高校毕业生,2024年双一流大学以上的新进员工占比达56.68%。”朱平说,人才资源既是南钢转型升级的成果,也将带来更多发展动力。(本报记者  姚雪青)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5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