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②:20世纪70年代老照片。
图③:20世纪80年代拍摄婚纱照。
图④:王新师傅在拍摄。
洪铭楷摄
图⑤:王新师傅拍摄的全家福照片。
图⑥:三个家庭的合影。
图⑦:如今的中国照相馆。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潘旭涛制图
走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拐角处有一家陪伴中国人近90年的老照相馆——中国照相馆。
在这里,师傅们用镜头捕捉最美的笑容,顾客们用相片记录他们光阴里的故事。从胶片到数码,从暗房洗片到AI修复,中国照相馆不仅见证了摄影技术的变迁,更记录了生活的变化,留住了人们对岁月、对情感最真挚的眷恋。
一张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份情感
穿着红色马甲,白衬衫挽到臂肘,摄影师王新微微俯身,眼睛透过镜头望向面前的一家人。
“来,和姥姥、姥爷在一起开心吗?”一两句俏皮话,换来一阵笑声。他趁机按下快门,最自然的笑容就这样被定格。在中国照相馆工作30多年的这位特级摄影师深知:一张真实的好照片,不仅在这一秒的捕捉,也在于前期的准备。
“顾客走进新环境,坐在镜头前,本能是拘谨的。摄影师要先拉近距离,让他们放松,慢慢展现自己。”王新说。拍摄前的观察与沟通,是他多年来坚持的“必修课”。顾客的服装、职业、神态,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会被他捕捉到。“像那边的一家人穿着浅色上衣,我就会选择深色有花纹的幕布,这样照片层次更丰富。”
拍摄过程更考验功夫。王新一边调整光板,一边观察顾客脸上的光影变化。“摄影师是‘光’把式。光线直接影响照片最终的呈现效果。”王新说,“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如果光打得太平太亮,就失去了真实的美感。我们会修底片,但不会失真。”
在真实与美感之间寻找平衡,正是中国照相馆的底色。
中国照相馆创立之初,彩色照片还要依靠手工上色。暗房显影、胶片冲洗,一张照片的呈现往往要等上许久。“当年我还是学徒,每天守在暗房里,等着底片显影。”如今已是特级摄影师的蔡旭回忆说,“那时学徒要从引导员、洗片人等做起,3年后才能摸相机。”
随着工艺改进,暗房变为明室操作,数码摄影取代胶片机,照片装裱也由“热裱”换成“冷裱热压”,更节能、更环保。如今,修复技术还能让黑白泛黄的老照片“复活”,以美观而不失真的方式,把记忆重新唤醒。
在这里,一张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份情感。
“中国人注重家庭,全家福的喜庆团圆一定要拍出来。”王新一边调整一家六口的站位,一边轻声提醒,“小姨再侧身一点,孩子姥姥靠近姥爷一些。”布光、置景、人物关系等细节全都考虑在内,只为留住最自然的神韵。
“我们拍的就是真实。”王新笑道。
用光影定格时间,用照片凝结幸福
走进一楼大厅,拾级而上,在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店的橱窗里,14幅镶着岁月印记的照片依次陈列。照片中,有新婚夫妇相依含笑的身影,也有温馨家庭怀抱婴孩的动人画面。每一张都标注着中国照相馆在不同年代的足迹,犹如一部无声的时光影集。
“这是我们馆里跨越时间最久的老顾客了。”中国照相馆总经理助理黄茜指着墙上的照片笑着说,“从1947年在上海拍下第一张婚纱照起,每逢纪念之年,王起洪、吴文霞夫妇都会专程前来。”从青春芳华到银发相守,从两人相伴到儿孙绕膝,从早年的黑白胶片到如今的绚丽彩照,中国照相馆和他们一起走过近70载风雨岁月。
在中国照相馆,像这样的老顾客还有很多。对他们来说,来到这里拍照,已经成为庄重而温暖的生活仪式,用光影定格时间,用照片凝结幸福。
“小伙子,考上大学了,高兴不高兴?”二楼的摄影棚内,摄影师王新一边仔细调整镜头,一边笑着问道。明亮的灯光下,张瑾一家正亲密地依偎在一起。略显羞涩的儿子悄悄挺直了腰板,将一只手轻轻搭在妈妈的肩头,坐在中间的姥姥姥爷,嘴角漾开了笑容。
“我小时候,父母常带我来中国照相馆拍照,百日照、全家福,一来就是几十年。如今我的孩子长大了,我也带他来。”拍照间隙,张瑾对笔者说,“对我们来说,照相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亲情的传承,定格住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如今,张瑾闲时常会翻开厚厚的老相册,看看小时候的自己和父母年轻的模样。一张张印有不同时代“中国照相馆”标志的照片,仿佛岁月的书签,将一代又一代人的笑容与故事悉心收藏。
和张瑾一样,习惯用相册珍藏时光的,还有在中国照相馆用拍照记录自己亲情、友情、爱情十余年的顾客李玲。她向笔者展示了两张特别的合影:一张拍摄于2014年,另一张拍摄于2024年。
“从2014年起,三个家庭六个人,一起到中国照相馆拍照,热热闹闹地站在一起。”李玲笑着回忆道,“到2024年,正好是我们相约合影的第十个年头。那天,我们特意换上当年的服装,复刻从前的感觉。”十年一瞬,岁月留痕。照片中的人,有的丰腴了些,有的清瘦了几分,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脸上灿烂的笑容。如今,每逢中秋,李玲都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到中国照相馆留下合影,然后再到王府井吃上一顿,对她而言,这样的团聚,最是踏实温暖。
光影流转,定格的是百态人生。专程从美国归来的华侨一家,换上唐装,拍下一套中国味儿的全家福;留下生命中最后影像的高龄老人,在镜头前从容微笑……在中国照相馆的镜头下,一张张照片不仅是时光的切片,更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图谱,记录着生老病死的庄重,也收藏着悲欢离合的沧桑。
到老照相馆拍照,是一份传统和情怀
从国家领导人到科技文化精英、普通百姓,中国照相馆陪伴中国人走过无数时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照相馆林立,多是“好莱坞”“卡尔生”等洋味十足的店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照相馆创始人吴建屏毅然为自己的商号取名为“中国”,希冀民族工商振兴,国强民安。此后,吴建屏及同仁更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组织,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
自1937年创立于上海静安寺,到1956年应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之邀举馆北迁,中国照相馆亲历了从私营到国有、从沪上品牌到京城文化地标的转变,用快门参与着一个民族的影像建史。
黄茜表示:“在时间的长河里,与中国照相馆相伴几十年的老顾客有很多,他们有的每年都来,往往在结婚、生子的人生重要时刻来。看到他们的变化,分享他们的喜悦,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去年,一名女士拿着一张1947年在上海拍摄的老照片来到中国照相馆,希望翻新老照片,留作纪念。“那张照片因年代久远,已经破损严重,轻轻一碰就会掉渣。”黄茜回忆,“她告诉我们,之前去过不少照相馆,都被告知‘难修复’。”为了满足这份心愿,黄茜和修复师将照片逐帧扫描,上传到电脑上进行修复。当顾客接过修复完成的照片,看到已离世母亲年轻时的样子时,泪水顿时涌了出来。“收到照片时,有人开心,有人感动,顾客的回应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黄茜说。
过去,照相是一件大事。人们会早早准备,穿上最好的衣服,仔细整理装束。拍摄时身姿端正,严肃认真。蔡旭说:“那时‘照一张相片’是时尚,是潮流。拍一张全家福,是家庭最隆重的盛事。”
如今,相机和手机普及,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到老照相馆拍照,不再是新潮,而是一份传统和情怀。幸福不只是一张照片,更在于拍摄过程中的仪式感。
爷爷为孙子整理领结,轻轻抚平西装上的皱褶;女儿从远方归来挽着母亲合影,细细看着彼此的变化……影棚里面,流动着温情,定格着幸福。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他们的团圆故事。
从1937年到2025年,中国照相馆已走过近90载光阴。曾经1米多高的照相机器如今早已变为手中的一部单反相机,复杂的暗房冲洗也被即拍即显的数码技术革新……中国照相馆用近90年的坚守证明:时代会变,形式会新,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与对情感的珍视始终如一。(严冰 梅钿梓 敖宇 洪铭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01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