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已故华裔名报人——于长庚(商报)

时间:2013-5-20 15:34 2 197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已故华裔名报人——于长庚(商报)
于长庚出生在马尼拉,但他自己介绍,他的祖先是中国北方的满族人。他之所以从事新闻工作,完全是因为他那在二战期间为办报而被日本人杀害的父亲于以同。于以同出生在福州,早年来到菲律宾,并于1919年在马尼拉创办了《商报》。

出生日期:1922年9月16日
出生地:马尼拉
祖籍:中国东北辽宁省满族旗人
父亲:于以同,菲律宾《华侨商报》创办人兼社长
母亲:葛蕤谷,书香世家
妻子:林琼凤 菲律宾著名油画家
教育:先后就读马尼拉马布亚(Mapua)工程学院电机工程系、菲律宾国立大学工程学院

于长庚是1922年9月16日在菲律宾首府马尼拉出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商报》创办人兼社长于以同,母亲是书香世家的葛蕤谷。
于长庚还不到两岁时,父亲便把他和母亲遣送回福州,原因谅是当时中国与吕宋的生活费差距较大,在家乡可过较舒适生活。不久他们一家便搬到厦门鼓浪屿
1936年于长庚母亲病逝,父亲把于长庚带到了马尼拉。抵菲后进入父亲曾应聘执教的小吕宋中西学校专攻英文,及在创校时父亲当过教师的菲律宾华侨中学读汉文。
于长庚在鼓浪屿辍学等待去菲期间,养成看书习惯。阅读的第一本古典小说是《镜花缘》。当时他虽对内容似懂非懂,却从此喜欢阅读古典书籍。好读书习惯奠定他的汉文基础,却也使他对学校正规教育的进程感到不耐烦。
时当芦沟桥七七事变发生,中国展开抗日救亡运动,不少中国优秀文教界人士自故乡来菲,是菲华教育最蓬勃时期。
于长庚在菲国立大学附中只念到三年级,太平洋战事爆发,菲律宾沦陷日寇铁蹄下,他一度到洛斯万牛社(Los Banos)菲国立大学农学院专攻农科,主修养鸡课程,打算经营养鸡业。但应经验不足,后来经营不出一年,血本全亏。
之后,他进入马尼拉马布亚(Mapua)工程学院选修电机工程系。一年后转入菲律宾国立大学工程学院。大体来说,他的学识多半是自己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他的英文是自学的,中文也是如此。

兄弟同心继承父业

于长庚出生在马尼拉,但他自己介绍,他的祖先是中国北方的满族人。他之所以从事新闻工作,完全是因为他那在二战期间为办报而被日本人杀害的父亲于以同。于以同出生在福州,早年来到菲律宾,并于1919年在马尼拉创办了《商报》。
二战时日本占领菲律宾的时候,日本人枪决了当时《商报》的社长于以同,因为《商报》坚持公正翔实地报道在中国战场上人民奋勇抗日的新闻。“父亲为报社牺牲了,我们如果不继续把《商报》办下去,就是对不起父亲。”于是,于家兄弟没有再继续自己的学业,转而投入新闻工作,一做就是一生。
他晚年主要居住在加拿大,和孩子、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身为菲律宾《商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他每年仍然会定期回菲。他说,对于这一生的选择,他永不后悔,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依旧会选择这条路。对于于氏家族为菲华社会和菲华报界所作的奉献,世人如此赞云:“一家烈士英雄,古今罕见;两代忠肝义胆,中外钦佩。”
谈到《商报》的发展和办报方针,于长庚说:“如今,在菲律宾的华人已经落地生根,获主流社会接纳,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构成分子。我认为菲律宾的华文报刊固然是全世界华文媒体的一个环节,但更应认清是隶属菲律宾国家的传媒体系。反映菲律宾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华族心声,才真正符合菲律宾、中国与菲华族裔的利益。”

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于长庚有7个孩子,他们没有人继承父业,于长庚的孩子从小并没有上华文学校。于先生说,“但我认为,既然菲律宾是他们今后要生活的地方,他们就要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要做一个对菲律宾大社会有用的人,那就必须进入主流社会的学校。”不过,于长庚还是强调他自己的根在中国,对中国目前的发展,他充满了希望,他说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他也想到,孩子成长之后,如果对中华文化感兴趣,自然会去学习,因为他们毕竟是华族,民族的根是斩不断的。
事实证明于长庚没有错,他的一个儿子在加拿大受完教育后,因为有一个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如今已经可以说流利的普通话了。

华报宜反映菲多元文化

谈到《商报》的发展和办报方针,于长庚说:“如今,在菲律宾的华人已经落地生根,获主流社会接纳,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构成分子。我认为菲律宾的华文报刊固然是全世界华文媒体的一个环节,但更应认清是隶属菲律宾国家的传媒体系。反映菲律宾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华族心声,才真正符合菲律宾、中国与菲华族裔的利益。”

国际著名华文报人、菲律宾《商报》荣誉社长、荣誉总编辑于长庚先生于2007年4月19日上午11时病逝于加拿大多伦多士嘉堡家中,享年85岁。

于老先生的辞世,是菲律宾和国际华文报业的损失,新华社也发消息报道,同业闻悉,纷表哀悼。
于家遵从于老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办任何悼念仪式,并择日火化。骨灰将于今年稍后由家属携往温哥华,并撒入太平洋,完成于老先生的心愿。

据于家发出的一封致亲朋好友的信函说,于长庚老先生的骨灰撒入太平洋的原因,是因为太平洋联系着他生前所关心及爱护的三个地方——中国、菲律宾及加拿大。于老的遗愿是永远随着太平洋流到中、菲、加各个角落。

傲骨:华侨反蒋反暴真英雄

于长庚老先生已作古,但菲律滨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对这个毕生所爱的国家所做出牺牲及贡献。由前参议长沙朗雅为首的菲律滨英雄碑基金会(Bantayog ng mga bayani Foundation)决定追封于老先生为英雄。
于长庚先生虽然经历过大风大浪,毕生的报人生涯中,尝尽人世间的辛甜苦辣,更一度差点家破人亡。但于老先生仍然非常谦虚,多年来一直称自己为“大时代的小人物”,这种气节,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的个性,就像竹子般的坚韧,宁折不屈。
于长庚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新闻事业,他逝世时,香港《文汇报》以“国际著名报人”称呼他,对这一称呼,于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当然我们明白,如果他还在世,对这一尊称只会微微一笑,不会放在心上。这就是一名报人的典范。
于先生虽然贵为总编辑,但他几乎不参加任何报界或社会活动,对一切名利看得很淡薄,因此菲律滨年青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几乎没几个认识他的,但中老年一辈对他及哥哥长城的名字是如雷灌耳。在菲律滨报界,无论是在全国记者会内,或在菲新闻学院,只要一提到Yuyitung这个姓,立即会有人“啊!”一声,然后询问他们现在如何?当然,我是指于老在世时。
在报社内,于先生绝对是一名非常严厉的上司,但他欣赏人才,又乐意指导,对于一些政治及社会话题,他也会耐心分析并说出他个人的看法。这些见解往往都是一针见血,精辟独特。他所执笔的“时事速评”也成为读者们每天必看的文章。虽然于先生多次强调“时评”并非社论,只是他对国家大事及社会议题的一些看法及意见,但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他的“时评”无疑是报纸的灵魂。
虽然他晚年身患绝症,但仍然每天主持笔政,并曾说只要他有一口气在,将继续写《商报》的「时评」。在他去世的几个月前,由于再度入院进行放射治疗,以致手脚无力,无法下床,但头脑仍然非常清醒,思路敏杰。在他去世的前一个月,即今年三月,现任《商报》社长于庆文及夫人特地来多伦多探望他,笔者有幸陪伴。当庆文将几份《商报》交到于老先生手中时,于老激动的情绪及表情至今历历在目。接着庆文向他报告一些报社的业务及发展,他虽然只点点头没说什么,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激动及欢喜。他更一口答应出席明年将在岷里拉举行的香港《文汇报》国际合作研讨会。
1986年,政府拨出一块地皮供该基金会建立一道纪念墙,被刻上此墙者,不乏当代英雄豪杰、知识分子、维权人士等,他们的英名将永载菲律宾史册,流芳万世。
该基金会的董事们无私无偿地自掏腰包筹款,请著名雕塑家卡斯地溜设计并雕塑纪念碑,并取名为“英雄碑”。
英雄碑基金会花了6年时间,于1992年建成纪念墙,并首次于11月30日菲律宾反西班牙革命英雄文尼法寿纪念日,举行揭幕典礼。1996年,该基金会决定追封已故《商报》社长于长城为英雄。他成为该纪念墙上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不是菲国籍的英雄。2007年4月,于长庚病逝加拿大多伦多,英雄碑基金会宣布追封于长庚为英雄,成为墙上第二名中国人。

于长庚-评价
对于于氏家族为菲华社会和菲华报界所作的奉献,世人如此赞云:“一家烈士英雄,古今罕见;两代忠肝义胆,中外钦佩。”
于长庚先生一生不卑不亢,敢于权贵对抗,得罪的人不算少,他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更可以花中四君子来比拟,就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梅花一样,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又像兰花一样,空谷幽香,孤芳自赏;像竹一样,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更像菊花一样,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菲律滨英雄碑基金会追封于长庚为抗暴反独裁“英雄”,他老人家绝对当之无愧。他的气节及风范,是我们新一代报人所应仿效的。正如郑板桥《咏竹》中所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2回复

前進的步調 发表于 2013-7-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一家烈士英雄,古今罕见;两代忠肝义胆,中外钦佩。”
大家好!
大师 发表于 2017-3-8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原来你们商报是满洲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2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