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美学心得(第二百三十四集) 罗国正

时间:2022-2-22 18:57 1 34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美学心得(第二百三十四集)

罗国正

(2022年2月)



3009、能够将现实给的是一手烂牌,最终打出一手好牌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几个优秀的特质:第一,有远大的理想,有战略的眼光;第二,能忍常人不能忍耐的事,善于忍辱负重;第三,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广结善缘,积蓄力量,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极大的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第四,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第五,善于捕捉机会。



3010、中国文人画,从严格的意义讲,人们常会见到画出来的不是东西,而是他们画的画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大家感到这些画的意趣、意旨、意义,有灵魂、文化、技法等综合功力所在,留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人有诸多联想,是特定情景下产生的、具有唯一性的原创作品,



3011、大家一定不能忘记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提倡原创、创新、创造是有前提的,这前提是以人为本,具有正能量,是追求真、善、美的。如果违反这条原则,不在这大前提下去搞原创、创新、创造,就会走上邪路。现在,有的理论给我的印象就是不讲原则、前提,只要是原创、创新、创造就是好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年而不衰,反复证明是以人为本,具有正能量,是追求真、善、美的。人们长期以来,还没有新的、更好的方式、方法代替它,那我们就须努力学习,将其继承下来。例如:用毛笔、墨汁,在宣纸上创作书法作品,这就是很美好的事情。我们不应该为了原创、创新、创造,想出一些古怪的做法。例如用很脏的脚趾,在伤口上写字,这是不人道的、负能量的,不是真、善、美的做法,令人感到恶心。所以说,原创是有原则、前提的。只有在不违反这原则、前提下的原创、创新、创造,才是好事,充满正能量的事。同时,人们也千万不能忘记学习、继承、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历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冲刷,无数风雨的洗礼,历久弥新,形成了人们美好的审美习惯,审美标准、高尚的审美情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所在,也是民族魂的重要表现。明白这道理,才懂得继承与创新之间的最重要关系和最实质的东西。



3012、理论与现实、理想与奋斗的结果、理论上的理想模型与现实中最优的模式之间存在差距。理想的模型可以尽善尽美(这所谓的尽善尽美,也是当时人的智慧水平和辅助的物质、设施水平的反映,但这些水平是会发展的,发展了之后又有新的模型),实施这理想模型,肯定不能满分,很多时连及格都做不到,最坏的结果则是尽恶尽丑。有时,理论、理想会成为现实的对立面。对这差距和造成这差距的原因进行认真审美,会使人有很多感悟,使人的观念更加实事求是,从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很多时是理论上、思想上的过于理想化,现实远远没有想象得这么好。也有这样的情况,现实的发展,比当初想象的更美好,思想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所以,人们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完善未来发展的理论模型。尤其在活力对抗系统,如商业竞争、战争等等,战略目标一般是不改变的,战术目标常突显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很多时赌博的成份相当之高,须及时调整理论模型——即实施方案。能按照当初的设想,一直走向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商业奇才、常胜将军,都被称为有高超的领导、指挥艺术。到当代,如果不是双方、或多方都是高智商、“老江湖”进行激烈的集团活力对抗,而是较普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完备的人才队伍和配套设备、设施、规则,有大型计算机配合,能高效地收集到准确、较齐全的信息,实现算力、算法、通信、人体交互技术、应用场景,自动化精准生产、公平交易等等的先进大集成,则从现实的合理出发点,到理想的彼岸,只要能人机合一、同心协力,虽然海洋风高浪急,成功概率还是很高的。不管人们事前设计多么的完美,准备得多么的充分,但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霎时之祸福。例如,这次的新冠状病毒的流行,就把很多企业、很多国家打了个措手不及。为什么中国人却能总体上平安度过呢?中国从历史到今,据史书记载共发生过三百五十多次瘟疫,总体上都能平安度过,而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遇到瘟疫,就出现灭顶之灾呢?我认为这都与生活习惯、文化(其中包括中医文化)、预测、预备的技术手段、国家的管控办法和实施能力等等有关。这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理想与结果在现实中的综合检验和体现。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是以人的价值尺度为万物尺度的相对真理,以人的健康存在和获得美感为最重要价值,如果这些都不存在了,宇宙也没意义了。因为意义是由人来确认的。由此使我想到,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三个方面:

1、人口的多少?全民的综合素质如何?

2、拥有的土地面积多少?

3、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可控的资源有多少?

4、有没有深厚的、系统的、较完备、自己民族原创的文化体系。?有没有形成伟大的民族灵魂,以凝聚整个民族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努力奋斗?

5、生理基因和文化基因是否强大?

6、经济总量的多少?

7、有没有人民安居乐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

8、有没有优秀人才的培育、选拔和合理纵向和横向流动机制?

9、民族内部基本上是团结一致,还是分裂冲突?

10、在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创造、创新能力如何?

11、面对各种灾害、困难、敌对力量、不可预测的危害因素的应对方法、速度等综合实力有多少?自我修复能力有多少?是否有强大军力可以战胜一切敌人?

12、有没有较为优秀和比较普及的教育系统、培育人才系统?

13、有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和生产体系,面对各种难题、社会急需,科技的攻关综合实力如何?

以上是我认为评估一个民族实力的十三条标准,也是评价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各个重要关头、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标准,还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荒谬的历史观的有力依据。从美学的角度看,也可以作为对一个民族的直接或间接的审美判断标准。如果一个民族都能在十三条标准达到优秀,就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奋斗的结果较高度的一致,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间,肯定到处都见到真、善、美的事物。



3013、我是这样理解“元宇宙”的:元宇宙是主体创造为主体服务的客体。元宇宙是人类的一种新的工具。元宇宙是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设备,通过数据、算力、算法,结合具体用户的需要配备相关的设施、物品,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可增加场景设置,使人更有立体感、质感,真实感。作为企业,要运用元宇宙理念进行经营,须清晰知道自己的边界非常重要。表面上,元宇宙有去中心化功能,但实质谁控制这些形成元宇宙的设施、设备、装备、数据、算力、设计方案等等,谁就是中心。元宇宙永远在一个无限升级、完善之中,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不断在科技和生产发展中升级,它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在法律、法规、政策、组织相关力量,有计划、有投入的支持。最终将是以强大的国力、甚至多国联合、全球联合来发展,中心化的地位将更为牢固。元宇宙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出现,是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主义理想的初步体现。如果能往正能量、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是人类逐步实现宇宙大美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总之,元宇宙也须按照美的理念、美的规律来建造。



3014、袁枚,清朝诗人,乾隆时期的进士,曾在江苏的多地任知县,三十馀岁弃官,住在江宁,在小仓山筑园林,号随园,悠游其中五十年,以诗酒为乐,为一时诗坛宗匠,享年八十一岁。袁枚的诗,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下面我选他一首影响比较大的诗,给大家欣赏: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使鸡知。

袁枚主要的美学思想如下:

1、以疑经、主情、求性作为理念,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感情的抒发。

2、主张儒、释、道并存,不能定于一尊。

3、认为天道不关乎义理,好名利是人之本性。

4、“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5、文学要表现性情自运“灵机”,“诗由情生”,“有必不可解之情,

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

6、他提出:木与灵、直与曲、刚与柔相对应的审美范畴,主张诗贵

乎灵、曲、柔,表现灵巧、委曲、柔婉的美感,以达到“情深而韵长”。

7、他认为“神韵是先天真性情,不可强而至”,“诗不成于人,而成

于其人之天”。

8、“人功不竭,天巧不传”,主张平淡、自然之美。

9、“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不学古

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好丑虽殊,而不同则一也。”“善作文者,平素宜与书合,落笔时宜与书离。又须揭取精华,扫糟粕而空之。云之卷舒,鸟之飞翔,皆在天空。铜厚则钟哑矣,膏盛则灯灭矣。”“天尊于地,偶统于奇,书亦自然之理。”

10、“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

故遒紧。”“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馀。有得则谋,不善则改。”

   袁枚的美学观点深刻地反映出他的理念和人生阅历,他主张儒、释、道合一,不独尊一家。他在乾隆年代,二十岁就被荐举为博学鸿词,二十三岁中进士,在三十一岁前曾任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多地知县,可谓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前程似锦,不可估量。在正当朝气蓬勃的时刻,他突然急流勇退,三十刚出头,弃官不任,去小仓山筑自己的“随园”(这是他长寿和成大诗人的根据地),远离勾心斗角之所,避人生祸福难测之后患,在《随园》悠游其中五十年,尽享诗酒田园之美乐。这应是成诗人兼得寿的重要原因。这些显然不是只有钱财和权势而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审美高度的人可以做得到的。他既能入世取功名于朝野,又能出世得身心畅快于文坛。这是千百年来很多为官者和文人墨客的梦寐以求,很多人却做不到,而袁枚做到了。不像很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证明袁枚真有智慧、勇气、能耐践行儒释道合一的理念,确实是不少人垂涎三尺而又不可得也!命乎?运乎?谋乎?大概也是三合一吧!当然,这应只是一种人生取向和反映,生命不必苟同。现实中,人各有志,各有各的精彩!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个人应按自己的理念,结合实际地安排人生。这才是人生美学的精髓。

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去看,袁枚注重全面发展,并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侧重。早年,侧重刻苦学习,考取功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中、后期注重环境与心身健康、长寿的关系,悠游于诗酒田园之中,并主攻诗文。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看,他的美学思想是在儒、释、道合一的理念上,以疑经、主情、求性为基础,建立在人须有物质欲望和真实情感的前提下,认为天之道无关乎义理,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而清初的经学则无补于世,这都反映出新兴的、强调人性的市民意识,但这种状态要归依儒、释、道来平衡好。在文学艺术上,他宗旨在性灵。他认为文学创作要表现性情、灵机,强调“诗由情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从而产生以情动人、音律风趣、平淡自然、入人心脾的好诗。但他没有明确到,丰富的生活体验,努力的创作实践,也是灵机的重要来源。他主张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而不是只寄生在古人之中,没有创造而失去了自己。他提倡“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的化古为己的原创性。他这观点,与历代很多的美学主张相近似。他推崇灵、曲、柔的美,而不明白木、直、刚,在特定的情景中,也会很美的。

在中国美学史上,袁枚的美学观念是有进步意义的,主要表现在破除一些观念上的束缚,争取创作自由和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用自身有个性的生命提供给世人一个样板,来反映出人生美学的道理。人生能如此,非常不容易,平常人难以做到。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1回复

西日诺布 发表于 2022-2-23 00:19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斗争永无止境,人何来归心,人心本善,因斗心外引变魔,一切唯心造,不要以物造人。善哉善哉,魔呼魔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