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身为华裔的困境

时间:2015-8-8 03:26 5 119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身为华裔的困境
作者:Kathleen Yu(译自rappler.com)

我的哲学课教授问我们班上的同学,“鲸鲨是鲸鱼还是鲨鱼?”
班上大部分同学立即说出答案:鲸鲨是有鲸鱼特征的鲨鱼。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问题;“鲸鱼”很明显是形容词,用来形容“鲨鱼”的。但我的教授还没说完。他笑着问班上的同学:“你们如何知道?”
班上一名自作聪明的同学回答说:“我们不知道”,全班哄然大笑。我们的教授就转移话题,讨论其他课程了,不久后,我也将这个奇怪的问题给淡忘了。
几个月后,这个令人莫名其妙的回忆再度浮现,这是在首次访问中国后的回程中。我坐在两名海外菲劳的旁边,她们从外地完成工作合约后,要回菲律滨。其中一个人在香港的肉店工作了还几个月,直到她的工作许可证到期不再延续才回国。她是一名身材微胖的中年大妈,很合群又具有吸引力。另一个是身材瘦小的三十出头女子,在沙特阿拉伯向前雇主提出虐待控案后回国。两人迅速熟稔起来,甚至在飞机起飞前已经聊得非常投入。
听到她们用熟悉的菲律滨语言友好交谈,我顿时松了一口气(你可以想像,我听到它有多么高兴,因为我在中国的整个礼拜。只能用普通话交谈),我迅速自我介绍,并加入他们的话题。两名女子突然停下来,明显对我唐突自我介绍感到尴尬。终于,这名微胖的大妈开口问我:
“你会说菲语?”她激动地说,并露出诧异的表情。“但你长得像中国人呀!”
我解释说:“我在菲律滨出生,当然会说菲律滨话。”这名微胖大妈皱着眉头,仔细斟酌我说的话。她最后说:“看来你有华人血统。”
我继续说:“我的父母都是华人。但我在菲律滨出生。我是菲律滨人。”另一个女子摇头说:“不是。你不是菲律滨人。你父母都是华人。你也是华人。”她朋友点头同意。
不是菲律滨人?
她说:“你绝对是华人。你看起来完全不像菲律滨人。”这次还我皱着眉头了。我如何不是一名菲律滨人?我不是华裔菲人吗?就是有华人血统的菲律滨人?难道要成为“菲律滨人”,这还不够吗?说完,这两人又迅速回到讨论各自家庭。她们怎么可以说我不是菲律滨人,我在菲律滨出生,在整个22年的人生里,都在这里度过。
我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想起我的哲学教授提出的鲸鲨问题。我终于明白他问班上的同学“你们如何知道?”的意思。这就是我目前面对的同样问题,因此我挣扎着向这两名海外菲劳解释,为何我是一名拥有华人血统的菲律滨人,而不是纯粹在菲律滨出生的中国人。我自嘲地想,我母亲可以为我提供更好的解释。
身为一个华裔非盈利组织的会长,以及研究菲律滨华裔历史的学者,我母亲对这些事情是专家级别。她深入研究在全国各地生活的华裔,并发现我们当中有很多人,跟菲律滨同胞有着同样的特点跟习惯,但另一方面却又保留着一些非常独特的“华人”特征。
我们就像一个更大及包罗万象的文化中,较小的亚文化(sub-culture)——我们跟我们的菲律滨同胞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我们自己又独树一帜。身为华裔菲人,我们也对菲律滨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譬如农历新年,以及一些小吃如烧包、烧卖、肉面等——已经被主流文化广泛接受。这是由于大量华裔居住在菲律滨之故。在亚洲,我们被认为拥有最多“华人”人口的国家之一,在2005年的菲律滨人口统计中,占有全国人口的1.6%。
许多著名的华裔商人建立了让很多菲律滨人自豪的“购物商场文化”,譬如SM及罗宾逊等连锁商场。我们很多人都被认为是菲律滨社会中的翘楚,特别是在艺术、文化及教育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只要看看亚典耀大学及拉刹大学的吴奕辉大楼,就可看出华裔社区如何活跃于为国内教育事业作出奉献。
虽然华裔社区作出的种种正面贡献,我很难相信为何这两名海外女菲劳仍然觉得我是
“华人”多过“菲律滨人”。这种分裂的最大理由,并非是因为我们有巨大的差别(我母亲的研究发现,华裔菲人在文化上,比较接近菲律滨人,而非来自香港或中国大陆的华人),而是因为我们菲律滨人已经习惯用我们自己的“差异”及“特点”,与别的族群区分开来,因此忘了我们相同的地方有多重要,假如我们能专注于将我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点,而不是各自的差异,我们就能共同成长。
到最后,我作为华裔的困境,并非纠结于我更像“华人”或更像“菲律滨人”的问题上,更不是“华裔菲人”及“菲律滨华人”的真正差别。真正的问题是菲律滨人在认明各自身分时,选择专注在细微的文化差异上,而不去寻找将我们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及一个社会的细小共同点。因为到最后,我们全部都是菲律滨人——都一起居住在一个国家,并享用共同资源。
我们愈早接受它,我们就能愈早团结成一股社会凝聚力。

Kathleen Yu是菲国立大学传播研究学的学生,也是新创科技公司Rumarocket的共同创办人及行政总裁。她母亲施安琪是国内研究华裔文化的权威。

注:翻译自菲律宾各大报社,不代表菲龙网立场,主旨在于让华人了解菲社会真正的想法,因此所翻译的不只是对华人友好的言论,我们不会报喜不报忧。真实,可靠,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5回复

唐朝 发表于 2015-8-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SMART通讯公司
华裔既然是撕不掉的标签,那么就别再指望被完全认同。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这张标签永远因为高大上而熠熠发光。
菲龙网新闻部 发表于 2015-8-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微信龙友们的评论:


I7SKBP$JE@~~GA92BM9N_XN.png
菲龙网新闻部 发表于 2015-8-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微信龙友们的评论:
IMV6C46O07F3}@KY60(M{2T.png

Apollowin 发表于 2015-8-8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SMART通讯公司
华裔最可怕的是融入这个社会不够,而中华的精华又失去了继承,这才是最尴尬的。
心竹 发表于 2015-8-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Globe电信
就是这么牛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5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