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林辉煌:冷暖马尼拉

时间:2025-11-4 10:45 0 7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载于《菲律宾商报》)

十月的风,该携着故乡的秋凉漫过闽南红砖古厝,却在马尼拉揉成了黏腻的潮意。世界林氏恳亲大会的余温尚未散尽,10月21日,福建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代表团已收拾好行囊,走向尼诺•阿基诺国际机场--这座泊在马尼拉湾畔的白色建筑,像枚半开的贝壳,默默收纳着南来北往的旅人故事。

湾风挟着热带独有的咸腥,把衣衫浸得贴在身上。可推开候机大厅玻璃门的刹那,一股凉意冷不丁地撞来--不是夏到秋的过渡,是直接跌进另一个季节。放眼望去,只见当地人多裹着薄外套,有的还搭着夹克,早习惯了这里常年十七八度的冷气; 只有我们这群揣着夏装来的异乡人,在突如其来的寒意里缩起肩膀,连指尖都透着凉。

“阿呛!”一声喷嚏在空旷大厅里荡开。我们几位宗亲忍不住来回踱步,像困在玻璃罩里的蝴蝶,慌慌地寻找暖意。不锈钢座椅泛着冷光,手刚碰上去就赶紧缩回--那股透骨的冰凉,竞和故乡冬日井台上的薄霜一模一样。

就在众人搓手呵气时,同行的林建龙老先生慢悠悠打开随身行李,取出件叠得方方正正的灰色长袖衬衫。他一粒一粒扣好纽扣,动作从容得不像在拥挤候机厅,像在老家古大厝的柿子树下,趁着风凉添上衣裳。 “年纪大了,吃过亏就记得了,”他抚平衣领,眼角皱纹里漾着笑,“这马尼拉的冷气,我早领教过。

我们这些人面面相觑,忽然懂了--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嘴上的道理,是藏在有准备里。老先生这件长​​袖,比任何抱怨都来得实在。

透过落地窗,地勤人员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玻璃内外俨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外头是盛夏,里头是“寒冬”。建龙老先生坐在一旁,目光偶尔瞥向窗外。“再过两天霜降,”他轻声细说“老家古大厝前的柿子红了。 ”

是啊,故乡,秋深了。闽南的柿子树挂满硕果,晚风送来柿子的阵阵甜香……可在这里没有秋,只有永远的绿,永远消失不去的热气。

曾记得,前几日在黎刹公园,我们走得满头大汗,一钻进大巴,冷气瞬间扑上来,像突然闯进超市的冷藏柜;还有王彬街那家小馆子,吊扇转得嗡嗡响,也吹不散闷热,蚊虫围着灯影手舞足蹈。这时候才幡然醒悟,这刻意调低的温度,原来是种温柔的庇护--比起登革热的风险,这点冷又算什么呢?

登机广播终于响了。快步走出候机楼,热浪立刻涌上来,犹如见了老朋友似的。飞机升空时,我望着舷窗外渐行渐远的马尼拉湾,忽然懂了这座城的活法: 在永远的热带里,用恒定的低温,护着日子里的一份妥帖。

空姐送来毛毯,邻座的年轻人轻声地说:“下次来,记得带件外套。 ”听了,我们都看向建龙老先生,手抿着嘴笑了。他点了点头,眼角的笑纹,分明装着岁月磨出的通透。

这大概就是马尼拉给我们的启迪: 人生就像赶路,要能在热浪里沉住气,也能在清凉里安下心。就像建龙老先生多带的那件长袖衣,就像故乡人等着霜降后摘柿子--日子的甜,从来都在“懂”和“准备”里。

机舱里渐渐静了。我闭上眼睛,恍惚又看见古大厝前的柿子树。经了霜的柿子最甜,而马尼拉这阵特别的“凉”,也会像故乡的柿子一样,在记忆里慢慢酿出味道。

十月的风还在吹,这一次,它终于带着天高气爽的秋意,往家的方向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