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凉州春色何处觅 笛声暗度玉门关(访古知新)

时间:2025-10-27 08:51 0 4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日,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同到旗亭(酒楼)饮酒。恰逢宫廷梨园的乐官和歌妓也在此聚会宴乐。三位诗人暗中约定,以歌妓们演唱的诗歌数量来一较高下,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
不一会儿,一位歌妓率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得意地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记号。接着,另一位歌妓唱起了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中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在墙壁上做了记号。随后,王昌龄《长信怨》中“奉帚平明金殿开……”又被唱出,他再画一道,并调侃王之涣不如他二人。
王之涣自信地指着最美丽的一位歌妓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终身不与二位争衡。”果然,这位歌妓一开口,便是王之涣的千古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位开怀大笑,多喝了几杯。趁酒宴暂歇,记者在回廊拦住出来醒酒的王之涣,请他揭开《凉州词》的创作意旨。
万里河山入画图
记者:季淩(王之涣的字)先生,恭喜大作拔得头筹。“黄河远上白云间”气象雄浑,但是“上”字有些费解,河水怎能逆流而上?
王之涣(AI模拟):诗家之眼,非匠人之尺。那年深秋,我纵马驰骋在凉州古道,忽见黄河在群峰间如银带蜿蜒,其势仿佛直插云霄。这“远上”二字,是要让读者随我目光溯流追寻,感受大河与天相接的壮阔。
打个比方吧,我们画一幅山水画,远处的水总要画得高些,何况黄河的斜度本来较大。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从远说到近;我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从近说到远。此外,二者有着动静的不同。“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结合水势说的,是动态,如泼墨写意。“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作为一个画面来写的,是静态,如工笔长卷。“黄河之水天上来”因此带有强烈奔流的感情,而“黄河远上白云间”却近于一个明净的写生。
记者:后人不明此理,在刻印您的作品时,有时就改成了“黄沙直上白云间”。
王之涣(AI模拟):“黄沙”当然是可以“直上”的。但是从形象上说,“黄沙直上白云间”不太理想,因为“黄沙”如果到了“直上白云间”的程度,白云势必就变成了黄云,就成了王维笔下所谓“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了。再厉害点儿,如果达到黄沙蔽天的程度,像王昌龄写的,“大漠风尘日色昏”,怎么还能有白云的联想呢?“黄沙”“白云”在形象上是不统一的,不协调的。
记者:是的,真那样了,我们称之为沙尘暴,确实不好看。再请教一下,“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城,是否说的是玉门关?
王之涣(AI模拟):此乃诗家笔法。凉州辖境东起黄河西岸,西达敦煌,境内堡寨星罗棋布。那座矗立于巍峨群山中的“孤城”,是我眼中边塞戍守的缩影,是无数戍边将士的具象化身,未必特指某城,却凝聚了所有边城的孤寂与坚毅。我用孤城与万仞山做对比,既要写出戍守之艰,更要凸显军旅之傲。
笛声里的春天密码
记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世人多认为是摹写边塞苦寒,您用意是否在此?
王之涣(AI模拟):此中另有玄机,实际藏有春色。北朝《折杨柳歌辞》里说:“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原是表达行客离情的歌曲,而且曲子是用胡笛吹的,自然更是带着浓厚的异乡情调。我朝诗人经常借鉴其意境。
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还有,刘长卿《听笛歌》也说:“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去,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诗中的“折柳”“杨柳”指的都是这支曲子。值得注意的是,这支曲子又总是与春风紧密联系着的,李白诗中如此,刘长卿也如此。我还有一首《送别》诗说:“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杨柳”既是“东风树”,当然与春风就密不可分。
记者:在诗歌中,杨柳确实春意十足,而且还和离别之情密不可分。
王之涣(AI模拟):是啊,春天是快乐的,离别是苦涩的,杨柳把这两种情绪连接起来,这就成了一种复杂心情的交织。王维有名的《渭城曲》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方面是“客舍”是“离情”,一方面是“柳色”是“春天”,也是利用了这个矛盾,写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而《折杨柳歌辞》这支曲子又多了一段历史关系。
记者:怎么理解?
王之涣(AI模拟):它的另一首歌词里说“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孟津河在河南,那里古代原是中原地带,本地所习见的杨柳当然很多,歌曲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可是杨柳虽是本地习见的,歌曲却是胡曲。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个带有浓厚民族感情的杨柳,如今却出现在一支“不解汉儿歌”的典型胡曲之中,这就又多了一层复杂的历史情调。
羌笛幽怨中的希冀
记者:在玉门关一带,有那么多杨柳吗?那里的春天既然很少,杨柳想来也是难得的,胡笛的曲子里为什么还要吹起杨柳的幽怨呢?
王之涣(AI模拟):诗写的是凉州,还没有到玉门关,却已是胡汉杂居的地方,所谓“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番歌三两声”,边塞的情调很浓厚,从这里再想象玉门关,就更多了对乡土的怀念,这是一种“越离家越珍惜”的感情,而到了连杨柳都没有的时候,笛中的杨柳也就成了美好的怀念。因此,我的发问仿佛是责备这个曲子,其实正是想听到这个曲子,正话反说,自我慰藉。
我们无妨把这两句话的逻辑翻过来想想,那就是说:既然羌笛还在埋怨杨柳,岂不是意味着春风已到了玉门关吗?这就出现了语言上的奇迹,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而玉门关却透露了春的消息。诗中毕竟说的是“不度”,这就又约制了尽情度过,仿佛春风在“关”上欲度未度的当儿,左右徘徊。这就有了一种回环往复、情怀萦绕的感觉,印证了出关人复杂的心绪。
记者:明白了,说“何须怨”,其实是欲扬先抑。羌笛吹得越是哀怨,越暴露对春天的渴望。而“春风不度”的断言,反而让读者在否定中寻觅到春的踪迹——那笛声本身,不就是心灵的春风?所以您是在荒凉中埋藏下希望。
王之涣(AI模拟):正是。这是一个边塞之春,而边塞的春天很短,但凡有一点春意,哪怕是笛声中的春意,都令人向往。正像严冬之后,冰河初解,原野明净,这种出现在初春转折点上的景象,别有一番新鲜迷人的地方。我想捕捉的,正是边塞将士在寒境中依然葆有的生机。就像“客舍青青柳色新”,离愁与春色交织,方见人生厚度。
正是诗中这一点清新明晰之感、遥迢的向往之情,构成了边塞之春的图像,它才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提供了绝佳的展示舞台。就此玉门关才不再是荒凉的,而是美丽的,充满希望的。(本报记者 熊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7日 第 09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