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两岸家书(人民家书)

时间:2025-10-25 07:15 0 5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连横写给好友张继的信件。


1945年10月30日,林正亨写给母亲的信(部分)。


陈臻超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写给二弟陈宜祥的信件。


福建省东山台湾同胞接待站。


通过新加坡添盛信局转寄给东山的家书。


黄天柱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写给黄宗吉的信。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正式宣告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半世纪的台湾复归祖国版图。
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是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浅浅的海峡见证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见证着两岸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在那些被迫分隔、别易会难的岁月里,一封封往来于海峡两岸的家书,字字关情,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寄托着无尽的相思。
在这个特别时刻,本报“人民家书”聚焦海峡两岸,摘编5封跨越时空的“两岸家书”,重现斑驳字迹背后剪不断、离不散的至真至情。这一封封跨越海峡的家书,不仅记录着家族的变迁、亲情的牵挂,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它们以最真实、最温暖的方式,诉说着“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寄托着对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深深期盼。
重读这些家书,我们感受到:时代变迁,不变的,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国情怀;纸短情长,鸿雁两端,都是回家的呼唤。
——编  者  
连 横:
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人
▶▶▶信件摘编
溥泉先生执事:
儿子震东毕业东京庆应大学,学经济科,现在台湾从事报务。弟以宗邦建设,新政实行,命赴首都,奔投门下。如蒙大义,矜此孑遗,俾得凭依,以供使令,帱载之德,感且不朽。且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托诸左右。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所幸国光远被,惠及海隅,弃地遗民,亦沾雨露,则此有生之年,犹有复旦之日也。钟山在望,淮水长流,敢布寸衷,伏维亮鉴。
愚弟 连横 顿首 四月十日
▶▶▶家书背后
1931年,连震东带着父亲的亲笔信,来到南京拜访国民党要员张继。这封信中,连横以“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托诸左右”等饱蘸深情的笔墨,将儿子托付给旧友。
连横(1878—1936),台湾台南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史学家,著有《台湾通史》等。
1895年甲午战败,清廷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连横之父因而郁愤离世,连氏家族也被迫离开聚居200余年的台南故宅,流散各地。面对国仇、父死、家破的悲痛,连横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人,誓死不做亡国奴,不入日本籍。
为了不让儿子做“他族之贱奴”,身在台湾的连横让连震东携信拜会老友张继。信中以“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作比托孤,大义气节令张继备受感动,随即留连震东在大陆工作。
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连横本人当时则选择留在台湾。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
此后3年,连横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寄一封家书给身在大陆的儿子与女儿。这位父亲以近乎严苛的学者姿态,为儿子规划了“经史为骨、诗文为翼”的治学路径。他写道:“吾儿当知,一笔一画皆关文脉存续,若失此间法度,则华夏文章尽成绝响。”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殷殷嘱咐,更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袒露的赤子丹心,对国家前途、台湾光复、文化传承念兹在兹的深切责任感。
(本报记者  王  平)
林正亨:
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
▶▶▶信件摘编
亲爱的母亲:
我们时时在想念你,也曾流掉了不少思亲的眼泪,我们想象你老人家一定也日夜为你烽火中的儿女焦愁,你那油黑的双鬓也随着时光变为苍霜。现在战争是胜利了,故乡也已经收复,你要为你作战九年的儿女光荣而骄傲……
在这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平生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应该为家族的光荣来欢笑,你并没为林家白白地教养了我,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
▶▶▶家书背后
1945年,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喜讯传来,30岁的林正亨心潮澎湃,用伤残的双手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报告自己8年来的抗战经历。
林正亨(1915—1950),台湾台中人,著名爱国志士林祖密将军之子,台湾雾峰林家第八代传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林正亨毅然投笔从戎,报考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重创日本侵略军。
1944年初,国民政府组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林正亨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妻子沈保珠刚怀上第二个孩子。他安慰待产的妻子:“把你们扔下,我心里也不好受。可没有国,哪来的家?现在国家有难,我们不去谁去?”战斗中,林正亨身负16处伤昏死过去。后来,经历两次大手术,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1946年,林正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台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他参加“二二八”起义,后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8月,林正亨在台北家中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林正亨始终坚贞不屈,次年1月英勇就义,成为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就义的第一位台籍中国共产党党员。
赴刑场前,在牢狱的地板上,林正亨刻下一首题为《明志》的绝笔诗:“乘桴泛海临台湾,不为黄金不为名,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奔逐半生劳心力,千里河山不尽看,吾志未酬身被困,满腹余恨夜阑珊。”
(本报记者  汪灵犀)
陈臻超:
执笔而书,写不尽思念之情
▶▶▶信件摘编
二弟:
七月九日来信收悉。
我内心永远忘不了。
父爱、母爱是天地间至爱,无法描述于万一,写来话长,只有与吾弟诉说而已。
……
所云双亲临终仍念念不忘,如兄不孝,人生何方?吾罪孽深重。
在海峡两岸敌对,如果通讯倘被查获,深恐莫须有构陷,不敢愚孝,带给家中不安,吾不得不谨慎考虑也。吾弟云:幸赖祖先有灵,兄弟重逢,是不幸之大幸。
深以数十年来,苟全性命于乱世,可以说,不辱亦无忧,如果有所不逮,把缺憾还诸天地。
但愿与吾弟共同体会,人生际遇,于历经艰难险阻之后,要特别珍惜健康,享受人生福祉……
▶▶▶家书背后
1989年,家住金门的陈臻超有位同乡好友要回大陆探亲,陈臻超托其带上自己的亲笔信,去福建福州老家寻访二弟陈宜祥的下落。与亲人取得联系后,陈臻超随即从台湾经香港飞往福州。在机场与亲人重逢,他内心涌动的千言万语,此时只汇成一句话:“活着就好!”
陈臻超1923年生于福州鼓山后屿,1943年从福建从农学院退学,报名参加福建干部训练团,该训练团主要是为光复后的台湾输送干部人才。1947年他前往台湾,在台湾省财政厅任职,后转任金门税务所处长等职。2014年在金门逝世,终身未婚,故乡的亲人是他唯一的牵挂。
离开福州赴台之际,陈臻超正当壮年,父母尚且健在。初次返乡时,陈臻超已66岁,双亲皆已辞世。父母弥留之际,仍对杳无音讯的赴台长子放心不下,这是陈臻超心中长久的痛。在这封1991年重逢后写给二弟的信中,他表达了深深的内疚自责,以及两岸民间交流恢复前他不敢与家人联系的苦衷,和对团聚的热切盼望。
重回故乡见到亲人后,他在家书中立下3个心愿——修祖坟、修祖屋、资助几个弟弟。为了完成心愿,他独自往返大陆多达11次。陈臻超曾在家书中感慨,赴大陆探亲,这一天他等了40年。他珍视1987年两岸民间交流恢复后,与大陆亲人团聚、通信的机会,也期盼未来两岸实现和平统一。
(本报记者  张  盼)
黄宝兰:
“母亲想你呀,只求能见你一面”
▶▶▶信件摘编
建忠儿:
我知道你是个孝子,不会不想念母亲的。母亲想你呀,因为你是父母亲的独生子。十七岁那年,你被抓兵去金门,父母亲心如刀割,朝思暮想。三餐难进食,夜不能眠。你父亲想傻了,患痴呆症……而我,患肺结核多年,如今已卧床不起了。等了几十年,求神拜佛只求能见你一面死才瞑目。但等不到那一天啦。知道难逃此劫,也许你还没收到信时我已经死了……你走后不久,咱家分了土地,但没有劳动力,因有了互助组,靠左邻右舍乡亲们的帮助日子过得还好……我临死之前有句话与你说,太平时候别忘了回这个家。
母亲:黄宝兰
1980年6月3日
▶▶▶家书背后
1950年5月,福建省东山县东山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残部在败退台湾前疯狂地在当地抓壮丁扩充兵源。一夜之间,铜钵村被抓走了147名青壮男子,造成当年仅289户的村庄,有近百名妇女守活寡。铜钵村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寡妇村”。这些男人被抓走后,留在大陆的白发爹娘、新婚少妇和无依无靠孤儿生活举步维艰,精神上也受尽折磨。他们日夜企盼的,便是亲人的音信和他们的归来。同样,那些被抓去台湾的壮丁也一直想方设法寻找和联系家乡亲人。然而,长期对峙隔绝使两岸通信极为困难。
1963年,铜钵村收到第一封从新加坡辗转而来的台湾来信。此后,去台人员的亲属也纷纷试着写信联络彼岸生死未卜的亲人。一封信经过多次辗转,要几个月才能送到收信人手里。
本信中的建忠儿即黄建忠,是黄阿九和黄宝兰独子。他是铜钵村被抓去台湾的壮丁里年龄最小的,才17岁。在黄建忠被抓走的第25年,他的父亲去世。而在与儿子分别的第30年,黄宝兰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撒手人寰前,请人代写了这封信。
1978年,东山县在全国率先设立台湾同胞接待站,为台湾渔船避风停靠、物资补给、寻根探亲提供服务。台湾渔民通过船舶停靠机会,可以私下带回书信,通过台胞接待站转交给大陆亲人。
1988年4月,台湾当局同意台湾民众的信件可以通过台湾红十字会组织经香港地区的邮局转寄大陆,但直到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同胞盼望了数十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通邮才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柴逸扉)
黄宗吉:
寻根,血脉深处的呼唤
▶▶▶信件摘编
宗吉宗兄台鉴:
前承兄台信任嘱寻根源之事,弟一直记挂在心,虽然交托大张宗亲查访,他也提供不少线索,但尚未能解决问题。弟又几度拜托同安金柄村宗事负责人文管宗亲再为查寻。他将此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近日完成使命。弟特向兄台报告,昨天文管宗亲暨内厝村天恩宗亲携谱来弟处,弟披阅之后,认为正确不误,查正束公祖籍系现属晋江县永和乡内厝村。今将该谱复印四张寄供兄台参考,如若兄台在方便之时偕其他宗亲返乡祭拜,即请事先示告,文管宗亲表示将派车到机场迎接……
▶▶▶家书背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封黄天柱与黄宗吉的往来信件,讲述了一段台湾同胞跨越海峡的寻根故事。
黄宗吉出生于1930年,是澎湖县马公市菜园里、旅高(雄)黄氏第二代后裔。1985年,回澎湖祭祖时,他和族亲们聊起不知祖辈来自哪里,一时竟辗转难眠。水有源头树有根,怀着一定要弄清“源头在哪里”的信念,黄宗吉积极参与高雄市黄氏宗亲会筹组工作。
1989年5月,黄宗吉随高雄黄氏宗亲会来到魂牵梦萦的祖籍地福建泉州祭祖,结识了曾任泉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的宗亲黄天柱,并委托他帮忙继续寻根。自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
历经4年艰辛寻根之路,在黄天柱及同安宗亲协助下,终于在1992年寻得澎湖黄氏开基祖“正束公”的祖籍地——晋江县永和乡内厝村。收到黄天柱的来信后,黄宗吉于1993年9月组织澎湖菜园黄氏宗亲赴晋江内厝谒祖探亲,并赴桐林、同安、泉州等祖祠拜祭,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文化是最深沉、最强韧的力量。寻根谒祖、敬祖爱乡的观念,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近年来,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奔赴大陆寻根问祖,彰显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
(本报记者  金  晨)
统    筹:李  舫  吴亚明
策    划:任成琦  王  平
责任编辑:汪灵犀  柴逸扉  张  盼  金  晨
本版图片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提供,感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等专家襄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5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