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秋天的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银杏叶微微泛黄,一群年轻人身着汉服,执扇、煮茶、点篆香,吸引路人驻足拍照、询问。
这是在今年中秋节,中法文化交流社团“木瓜社”举办的一场中秋雅集。活动从中午持续到傍晚,由多名成员提前布置场地。他们准备茶席、展示古风饰品,带领现场观众穿汉服、学做月饼、体验茶道文化。
“木瓜社”创始人刘静说:“我们社团的名字取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寓意文化交流是互相的。”这是她来法留学后,和几名志趣相投的同学注册成立的公益社团。3年间,他们在法国各地举办多场文化活动,从中秋雅集到汉服秀,从音乐会到中华民俗体验,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中外参与者。
萌发想法,组织活动
刘静与汉服的缘分始于大学。那时她在国内读本科,偶然参加了一场在奥林匹克公园举办的汉服活动。“当时,主办方让我们试穿汉服,还教我们投壶、飞花令等。”刘静说,“我不仅感受到了汉服的美,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这类活动可以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服饰及文化。”
在法国上学时,刘静和有同样爱好的中国同学常穿汉服出行,她们在校园、巴黎街头大方展示中国传统服饰。刘静说:“不少人对我们的衣服感兴趣,不过,他们了解得不多,误认为这是日本的和服。”
这样的情况引发刘静思考,如何让汉服及其背后的文化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刘静想起之前自己参加的活动,她想将这份兴趣发展起来,系统地组织汉服活动。
经过几名同学的筹备,“木瓜社”便就此诞生。它让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更好地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活动中包含汉服、书法、茶艺、舞蹈和民乐等中华文化元素。
刘静说:“最初我们只有十几位成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上百人,包括中国留学生、在法工作者、华侨以及法国本地人。社团的第一批汉服,来自成员们的个人捐赠。大家把自己的汉服拿出来,供活动使用。后来我们再从国内采购,现在已经有100多套各式各样的汉服了。这些衣服被用于展示、教学、表演,每一次亮相,都会成为亮丽风景。”
每年中秋节,木瓜社都会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今年,他们不仅在巴黎卢森堡公园举办雅集,也在法国波城孔子学院设立汉服与茶文化展位,还与当地的老佛爷百货合作,讲述中秋文化背景和嫦娥奔月等故事传说。
“本来我们计划在公园办一个大型庙会。”刘静说,“但需要当地层层审批,手续太慢,最后决定推迟到明年。即便没有庙会,这次中秋活动仍然吸引了许多参与者。”
其中,在波城举办的那天令刘静印象深刻。“活动原本进行顺利,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搭好的帐篷扛不住雨势,衣物、茶具全被打湿,团队和路人一起狼狈地撤离到建筑物里避雨,大家情绪不高。”刘静说,“然而,在活动结束返回巴黎的火车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当天来参加活动的法国老太太打来的。她在电话那头说‘谢谢你们把这么美好的事物带来波城’。那一刻我特别感动,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希望开一个中国文化体验馆”
木瓜社的活动并不止于汉服展示。刘静介绍,他们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形式包括游园会、音乐会、讲座、茶话会等。
“我们去过当地小学,带孩子们体验中国书法与团扇绘制。”刘静说,“很多法国学生在学校学中文,他们说,这些活动帮助他们看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增加了学习兴趣。”
在这些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是表演类和手工类。“汉服秀、舞蹈或民乐表演尤其效果好,大家可以直接获得视觉体验。手工类活动能让大家参与创造,最后将作品留作纪念。比如我们办过做发簪、团扇的活动,让大家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意。许多人在活动结束后,会和自己做出的手工艺品拍照”。
谈及未来,刘静说,“希望能开设一个专门的中国文化体验馆”,让汉服、茶艺、香道、手工艺都有稳定的展示场所。此外,她也想将中国年轻人的创新审美带入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活力。对此,他们已有不少尝试,例如,在海外,很多人演奏中国民乐时倾向于选择传统曲目,木瓜社成员则致力于编排一些更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中国流行乐曲,包括电视剧主题曲、游戏主题曲等。他们尝试将《欢沁》《青玉案》《赤焰之缨》演奏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
随着社团的发展壮大,已经有不少法国年轻人想要加入。刘静说:“有法国的大学生向我们投简历,希望协助协会活动策划。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发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记者 周姝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3日 第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