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短剧新纪元,从《盛夏芬德拉》开始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6442
主题
156459
回复
18295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80
行走江河看中国 | 在三峡,感受国之重器的青春脉动
0/64
东西问丨欧阳安:为何说中国主动参与塑造了全球化?
0/77
东西问丨张松林:唐青花“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
0/77
嫦娥六号月壤发现罕见陨石撞击残留 刷新太阳系物质迁移理论
0/73
外媒聚焦四中全会:彰显中国发展信心和战略定力
0/73
美方威胁进一步限制对华出口飞机零部件 外交部回应
0/100
荷兰出现首例猴痘病毒新毒株感染病例
0/106
巴黎检方称卢浮宫被盗珠宝价值约8800万欧元
0/109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 新内阁名单公布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短剧新纪元,从《盛夏芬德拉》开始
时间:2025-10-22 17:27
0
47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在短剧产业经历野蛮生长与流量狂欢之后,《盛夏芬德拉》以一种近乎逆行的姿态出现。它拒绝速朽的叙事刺激,转而追求情感的细腻与影像的克制,仿佛在喧嚣的夏季中开出一朵静谧的白玫瑰。
这不仅是一部爱情向微短剧的品类突围,更是一次关于创作耐心、产业理性与文化自觉的价值回归。
倒反天罡,短剧也能好好讲故事了?
如果只从模式拆解的视野来看《盛夏芬德拉》,“先婚后爱”的主线叙事模式在短剧中并非新颖,早已被市场反复验证。
作为自由摄影师的女主白清枚,在家族安排下不得已与身为集团继承人的男主周晟安订婚。婚后,她对这场婚约抱着冷淡、挑剔的态度,两人相处一开始就提出所谓“约法三章”,甚至直言周晟安缺乏趣味,对他保持抵触。
不过,后续的剧情走向,却有一份“日久见人心”的老派浪漫和贴近真实的情感拉扯,“先婚后爱”的故事设定原来只是一个故事引言。
在两人日常相处的积累中,周晟安通过一种接近于体贴又细腻的方式在生活里渗透温情,渐渐撼动了白清枚出于陌生而建立的防线。但白清枚心中却背负着母亲过往的痛苦——以为对方的包容是出于责任或怜悯,于是选择提前退婚,以自我保护为名切断这段关系。分手之后,她经历内心挣扎与外部可能的阻碍,在情感的断裂与孤独间徘徊。
在这样的剧情设置下,《盛夏芬德拉》的叙事开始摆脱“强冲突”的窠臼。
虽然豪门联姻、金融总裁这样的短剧特有元素依然存在,但它们在剧集里的作用却退到了背景信息,真正推动二人情绪发展的要素,是二人心里内生性的激情和爱欲。这不仅让人物不再只是观众欲望的投射机器,更让角色的主体性成为可能——《盛夏芬德拉》让角色的情绪感受驱动着故事,而非观众的欲望投射拉扯着情节。
正因在剧情推进中,创作团队愿意耐心“讲故事”,视听语言也能用细腻的笔触进行“白玫瑰”的细节描摹。
例如剧集开头的二人,分处在阴影两端,交代了二人婚约并非出于本心、只能在暗处进行契约交易;彼时衔接的多个手部、脚部动作的特写镜头,在不多费人物口舌的同时有效地交代了二人的性格特点。
在剧集中后段出现的几场白清枚与父亲以及继母的对峙戏,也通过摄影机机位的相对位置差所制造的上、下位之别,有效地告知观众家庭地位关系。
剧名中的“芬德拉”的花语,是“只对你一人钟情”,这也非常巧妙地被用来串联了两人感情的阶段:从羞涩未绽,到含苞欲放,再到灿烂盛开。这一带有文学性的暗喻,指示情节发展的同时为叙事带来典雅含蓄之感。
还有像高跟鞋与拖鞋的转换,不仅是周晟安温柔细腻的具象体现,也暗示白清枚从满心戒备到卸下防备的心理变化。而像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暗示着二人不欢而散的暂别,等等。
这些“细致到帧”的视听语言表达,都表达了该剧较一般同类微短剧,更加沉稳耐心的创作态度。
因此,看到周晟安的深情坚守,让白清枚在反复的试探和拉扯后,一步步重建了对他的信任,逐渐清醒、重新接纳这份只属于她、也只为她流淌的专一爱恋,观众并不觉得突兀、诧异,或是觉得“果然就这样”,而是一步步跟着剧情发展而情绪起伏,甚至在弹幕中发出“在这段感情中,我投入的情绪不比你们少!”
这种不偷懒、不敷衍的创作态度,使得《盛夏芬德拉》一反引入来自外部的异质性元素是制造戏剧冲突的便捷方法,反而吻合了观众对品质的需求。
市场为什么允许“慢工出细活”的厂牌生长?
精致化的短剧,确实会让审美疲劳的观众心生欢喜,但除了剧情与视听语言的精巧之外,把《盛夏芬德拉》放回它成长的土壤看,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精致且小而美的文艺短剧能在当下爆发出如此能量——
这既是内容逻辑成熟的自然回报,更是市场与算法的合力结果。
微短剧在2023年前后,以惊人的速度商业化:从用户规模、播放量的几何增长,到月活用户破亿级的红果短剧对分发与热度计算口径的改造,短剧的天花板被不断抬高——10亿播放量由稀有变为常态,30亿俱乐部也开始门槛降低。
这种流量常态化,给了精品短剧更大的商业试验田:制作方可以在预算中为摄影、配乐、服化道等留出更多空间,投资到叙事细节与长期品牌建设,而不是把资源全部押在短期投流上。
换言之,市场体量本身正在允许“慢工出细活”的创作逻辑成立:做一部需要耐心和作品精神的微短剧,风险被流量池和平台分发放到可接受的区间,从而使精致创作成为可衡量的商业决策,而不是单纯地为艺术孤注一掷。
与之相对,在市场迅速膨胀时,所有人都希望快速进场。这也就导致许多创作团队,从上至下缺乏专业的训练,无法有效使用视听语言进行表意。最常见的表现便是,每个人物都不得不把自己的内心活动通过大段的独白直接告知观众,又或是依赖充满巧合的车祸、随机出现对人物关系插手的保守父母,以及一系列突发情况,在短时间内高频地制造冲突来吸引观众暂时的兴趣。
行至今日,微短剧的国内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从供方来看,厂牌化与风格化应成为竞争核心。微短剧从零散作品走向厂牌化并非表面现象,而是产能、方法论与品牌三者叠加的结果。
真正有效的厂牌不仅仅是名称和海报,而是能持续产出风格一致、质量可预期作品的“生产系统”。
《盛夏芬德拉》背后的厂牌马厩制片厂便是长期主打文艺性的技术语言和精致的剧本内容,在无参考性的短剧市场中以自身为参考,不断试错,探索出一条既保证质量又不失收益的精品化路线。
马厩制片厂的创作逻辑正是在于把“文艺质感”变成一种可工程化的输出:通过内部方法论把镜头语言、调色、音乐节奏等要素标准化,从而把偶然性、具有时效性的爆款转化为突破时效性、可复制的多数作品稳定性。
从需求侧来看,当下的短剧产量庞大,观众在海量选择面前逐渐形成筛选性消费:在满足日常快感需求的同时,相当部分的受众开始优先寻找情感厚度与视听质感。
过去以刺激性内容为王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观众的审美在大浪淘沙下越来越“精”。像马厩制片厂、听花岛等一批制作方,通过稳定班底、明确美学与题材取向,建立起可被识别的厂牌特色。
这不仅能让用户在海量内容面前能用“厂牌”做快速质量判断,形成长期黏性;也能使厂牌自身通过重复成功,降低单部作品的市场风险,使得提升制作与叙事质量成为可持续的战略选择。
以上三点互为因果:流量给予精品化实验空间,厂牌把精品实验制度化,观众则通过选择反馈优质内容的市场价值。
厂牌建设,成为行业高质量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固定编剧室、导演与演员群和培训体系,这都是将微短剧“精品化”落到实处的具体手段。
实际上,这也是腾讯进行微创新时所依赖的“灰度机制”,在微短剧未来的发展中能吸收和坚持既有的创新原则,这朵初放的“芬德拉”才不会变为昙花一现。
洞悉政策先机,是芬德拉背后有高人吗?
2025年,中国微短剧行业迎来了关键转折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9月发布会上宣布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拟以部门规章形式建立行业的长效治理框架。
这意味着,微短剧在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后,最终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规范期。从此前的流量冲突到如今的价值引导,整个行业的创作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向——从“快”转向“精”,从“刺激”转向“深度”,从“吸睛”转向“育心”。
广播电视总局未来将微短剧区分为“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和“其他微短剧”,分别对应国家、省级、平台三级审核体系。同时,广电总局也在内容上进一步规范,明确禁止宣扬拜金主义、不劳而获、过度炫富等价值导向偏差内容,并要求平台承担内容审核、算法推荐与用户保护的主体责任。
这一系列举措,既是针对行业乱象的矫正,也为优质内容提供了更清朗、更稳定的创作环境。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盛夏芬德拉》的出现,恰是一种精准的行业回响。
它以温情而非对抗为叙事基调,以情绪流动取代外部冲突的堆砌,主动规避了只求戏剧冲突不论逻辑自洽的旧式套路,用内生的情感逻辑与视听的艺术语言回应了政策层面对于内容向善、价值向上的要求。
可以说,这部剧并非被动地“合规”,而是主动识别了政策导向背后的文化趋势——它深知高质量创作并非审查的结果,而是行业自净、自觉的开始。
从更大的行业视角看,《盛夏芬德拉》所代表的“精品化微短剧”正成为政策期待的现实样本。
广电总局一方面通过分类分层机制遏制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又通过内容的规范试图推动短剧行业的精品化,推动微短剧向社会价值和文化使命回归。
《盛夏芬德拉》之所以能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在创作初期就完成了与政策方向的对位:它的文艺化视听语言让短剧重获审美尊严,它的人物主体性和心理层次感突破了传统“爽剧”的感官封闭,它的叙事节奏与情感温度则回应了监管部门所倡导的正能量、真情感和现实关怀。
某种意义上,《盛夏芬德拉》所代表的“花香清幽”,正是未来微短剧的方向预演。政策规制的目的并非收紧创造力,而是清除浮躁土壤,使真正的艺术萌芽得以生长。
未来,制作端的理性与创作端的自觉将进一步融合,厂牌化的精品创作将成为新的竞争底线。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从投流逻辑向内容逻辑的价值回归;对于观众而言,这意味着微短剧需要完成从感官刺激到情感共鸣的关键一跃。它既是创作端的自觉,也是在流量与受众演化下的一种产业理性。
在光影与算法之间,文艺依然可以盛放
《盛夏芬德拉》的成功,证明剧集作品并非只能依附于算法与流量的漩涡。
它依然可以以克制的影像、真诚的情感与温柔的理性打动观众。当精品化从口号变为行业自觉,当创作者重新拾起艺术的尊严,微短剧或许正站在新文艺复兴的门槛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盛夏芬德拉》并不仅是一部在艺术上突围的作品,更是一部在政策语境中率先完成自我更新的样本。
它以精致的工艺、温柔的伦理和清晰的价值指向,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高质量范本,在“规制”“自由”与“流量”“质量”的新平衡中,重申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使命——让轻盈的影像重新承载社会观众的价值。
多年以后,再回看这个节点,如果《盛夏芬德拉》还被人们所提起,不仅因为它讲述了一场爱情,更因为它让人重新相信,在光影与算法之间,文艺依然可以盛放。
(邓又溪,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杨诗坤,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网络微短剧+’价值共创共享网络构建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澎湃新闻·上海文艺首发,略有删改,原题为《暴风骤雨中盛开:的微短剧“正反合”启示》。)
来源:邓又溪 杨诗坤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