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文化快评|《沉默的荣耀》缘何“不沉默”

时间:2025-10-22 17:27 0 4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近期正在热播,该剧以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再现了解放战争最后的关键时刻,暗流汹涌的台湾岛上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近日,该剧总编剧卢敏撰文,讲述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据10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
文中卢敏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园四烈士雕像前的许愿与独白,让这部谍战题材作品跳出了悬疑叙事的窠臼。“那些为理想和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句创作初心如同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的精神世界,更揭示出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那些藏在“沉默的荣耀”背后的精神内核、历史细节与时代价值,在当下和未来永远不会沉默。
不沉默的,是为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向死而生的精神底色。在谍战剧常以紧张情节吸引眼球的当下,《沉默的荣耀》选择将镜头对准烈士们的精神抉择,撕开了英雄叙事的表层,直抵信仰的本质。吴石将军在明知身份可能暴露时,仍坚持传递关键情报;朱枫在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守口如瓶——他们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为民族未来牺牲生命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具象化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当剧集将这种精神底色细腻呈现,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对家人的牵挂,有对生活的眷恋,却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这种“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在当下仍具振聋发聩的力量。
不沉默的,是历史细节里“被看见”的个体尊严。长期以来,谍战题材作品容易陷入“宏大叙事压倒个体叙事”的误区,《沉默的荣耀》却用细腻的笔触,打捞起历史细节中那些曾被忽略的个体温度:或许是朱枫临行前给家人缝补的衣物,或许是吴石将军案头未写完的家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让烈士的形象变得立体可感。历史从来不是由抽象的英雄群像构成,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用生命书写。当剧集将这些细节从历史尘埃中拾起,本质上是对个体尊严的尊重——它告诉观众,每一位烈士都有血有肉,是有情感、有思想、有追求的人。这种对个体的关注,不仅让历史叙事更真实,更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正是这些普通人的非凡选择,才汇聚成了民族前行的力量。
不沉默的,还是作品之外“永流传”的时代使命。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从来不止于还原历史,更在于连接当下。《沉默的荣耀》播出后,更多观众知道了四烈士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使命的传递。但比剧集传播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承载的时代使命。剧中,烈士们为民族未来牺牲的追求,与当下年轻人为中国梦奋斗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从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关,到基层干部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奔波忙碌,再到青年志愿者在公益领域的默默付出——这些当代的奋斗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沉默的荣耀”。因此,《沉默的荣耀》的价值在于让观众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革命精神?如何让烈士们的追求与情怀,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让烈士精神从“屏幕上”走向“生活中”,真正实现“永流传”。
《沉默的荣耀》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藏着最不沉默的精神力量。当它用创作打破历史的“沉默”,我们更应接过这份“不沉默”的接力棒:铭记烈士的理想,尊重个体的价值,扛起时代的使命。唯有如此,那些为民族未来牺牲的人,才真正“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唯有如此,“沉默的荣耀”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刘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