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海外网评:中国经济不惧风浪,稳中前行

时间:2025-10-20 23:12 0 4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5年10月4日在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港区拍摄的准备装船出口的汽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素平摄)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4.8%,高于预期”“中国周一公布的增长数据略好于许多经济学家预期”……《日本经济新闻》、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外媒纷纷聚焦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今年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背景下,中国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在不确定不稳定环境下应变破局能力和抗压耐压强大韧性。
中国经济运行“稳”的主基调没有变。观察一个经济体运行的总体状况,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是最为重要的宏观指标。从经济增长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从就业物价看,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与上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略降0.1%,但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0.6%。从国际收支看,外贸展现强大韧性,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9月末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在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宏观指标上的表现,反映出中国经济“稳”的格局没有变,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没有变。结合前三季度情况,《华尔街日报》10月20日预测称,“中国基本有望实现2025年全年5.0%左右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
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核心在于一个“新”字。近年来,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入2025年,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亮点颇多: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14.0%;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规模以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向新”“向智”“向绿”,新质生产力正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奥地利中国与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哈内斯·费尔纳认为,“在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背景下,中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也将有利于世界。”
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确定性和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投资机会、广阔出口市场和物美质优的商品。近年来,中国经济达到巨大体量后,仍能保持可观的增长,又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锚”。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但透过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变,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能够经受住风吹浪打甚至狂风骤雨的考验。就在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万众期待、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盛会,将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擘画新蓝图。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国为世界持续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德米特里·诺维科夫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必须认识到,这是在国际形势极其复杂的背景下取得的。期待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规划,带来更多精彩的发展方案和崭新成就。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更是表示,四中全会将是塑造未来五年全球市场的会议。
事实一再证明,中国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过客”,而是深度参与的“建设者”;不是短期波动的 “应对者”,而是长期稳定的“推动者”。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将更加稳固,也必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书写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的新篇章。(海外网评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