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中国中车展区展出的各类动车组模型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张大岗摄(人民视觉)
国庆前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接连举办,多部门交出“十四五”时期的成绩单。中国过去5年取得的成就,受到外媒广泛关注。外媒认为,中国五年前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项主要指标进展超过预期,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稳定、可靠和积极的力量。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的总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前4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不久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中国这5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
“(中国经济)‘十四五’期间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刊文认为,“十四五”将收官,回过头来看,中国5年前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俄新社认为,中国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路透社认为,中国“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取得了不起的发展成就,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以及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报道援引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中国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5年来,中国货物贸易稳居全球第一,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和10%以上;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韧性持续彰显、活力不断释放。”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在报道中认为。
“国际市场仍然欢迎中国商品,全球南方国家尤其如此。”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近日刊文分析,中国的整体出口已经攀升,新市场快速发展。一份研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活动达到创纪录水平,这些合作协议正在推动贸易增长。
拉美社认为,在一些国家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加大开放力度。比如北京正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中国还通过与更多国家签订相互免签协议,便利商务、旅游人员跨境流动。
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中国的成功或许证明了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必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完全有可能在保持生产节奏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已有95%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引发外媒关注。
“当西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步履迟缓之际,中国为赋能世界绿色发展贡献了实绩。”尼日利亚媒体“PM News”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深刻改变了自身发展轨迹,更重塑着全球能源格局,尤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国通过降低全球清洁技术成本,助力发展中国家摆脱能源依赖、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世界迈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未来。
该文认为,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崛起为国际合作创造了新的可能。例如,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建设太阳能电站、电动汽车产业链等,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这与某些西方国家“只出售技术,不转移生产”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模式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不仅提供资源,还帮助伙伴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已成为绿色科技制造和出口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储能等多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凭借的是积极的国家驱动型产业政策、大规模的公共支出以及利用其整合的国内供应链,进一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并在新兴技术领域抢占先机。
“中国绿色科技变革留下诸多经验。”越南新闻网刊文认为,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明显的转变:工厂和制造业设施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环境污染水平却大幅下降。这被视为一场绿色技术变革,是一种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既保持生产力又控制环境影响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成功或许证明了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必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完全有可能在保持生产节奏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过去5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科技突破的历史性时刻,在全球舞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成就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一部分。”巴西《论坛》杂志网站近日刊文报道中国5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报道举例称,在量子领域,中国在保密通信和超高性能计算方面取得成就。在航天领域,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的嫦娥六号任务,扩展了人类对月球形成的科学认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显示创新相关活动在产业结构中日益重要。
该报道认为,中国的长期战略正在取得切实成果。这些进步使中国与全球顶尖科技强国并驾齐驱,巩固了其作为全球主要创新中心的地位。
长期规划体现长远思维
运用中长期规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因为它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锚定目标和方向。一些外媒分析规划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运用中长期规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因为它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西班牙知华讲堂网站近日刊文称,自首个五年计划启动以来,这些规划不仅指引了中国转型发展,还根据时代条件和挑战不断演进。其主要特征之一是纳入量化目标,从而不仅强调规划本身,也注重实施与评估。
该报道举例称,1956年7月,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这一成就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中规划的重点项目的初步成果之一。到了2024年,凭借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水平,中国大型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工厂能够做到每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彰显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里提及的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的进步。
“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世界正在见证一项集国家规划、科技创新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于一体的发展战略的展开。”巴西247新闻网刊文认为,过去5年,中国无可辩驳地展现出,对战略规划的持续投入仍在结出硕果——科技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通过推进一项长期的国家计划,通过推动创新、增强社会凝聚力、实施注重环境保护的措施来实现增长。
“中国追求的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持续互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巴西《论坛》杂志网站关注中国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报道称,该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数百万条,反映了公众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国家发展进程。
该报道认为,中国力求将民意纳入更广泛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当中。就效果而言,许多五年规划都成功地实施了基于民意的政策,尤其是在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和环境等领域。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倾听民意,并将民意转变为集体福祉。(记者 彭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29日 第 1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