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一个人、一座馆,一段永不忘却的证言(侨·博物馆⑨)

时间:2025-9-22 09:20 0 2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张纯如纪念馆。张纯如纪念馆供图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张纯如纪念馆坐落于此,庄重典雅,朴素沉静。

张纯如,华裔女作家,生于美国新泽西,祖籍江苏淮安。28年前,她以一本《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二战中国战场苦难真相,首次推至西方公众视野。她用文字击破沉默,却也因长期直面历史的残酷,于2004年选择结束生命,年仅36岁。

一条路,张纯如独自走了很久,用生命叩问历史真相与正义。这座全球唯一永久纪念并以张纯如命名的纪念馆,接过了她的火把,让她的脚步永不停止。

“用翔实的实证为她安一个坚实的‘家’”

走遍档案馆,访谈幸存者,张纯如一刻不停地整理史实,翻译证词。纪念馆建设前期的资料搜寻工作,复刻了张纯如的工作方法

1996年,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里,年轻的张纯如一页页地翻阅着南京大屠杀史实资料。这次查阅,她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还打听到了拉贝的一个外孙女莱因哈特仍然健在。张纯如随即与莱因哈特取得联系,得知拉贝有一部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

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在美国纽约公布了尘封近59年的记载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并在国际社会引起轰动。《拉贝日记》的发现对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纯如是这一伟大发现的重要推动者。

从1994年10月,张纯如决定研究南京大屠杀起,追寻真相就成了她的关键词。除了在美国的各档案馆查找,为了探究史实,张纯如的足迹遍布中国南京、义乌、宁波等地。从档案馆到幸存者家中,从图书室到大屠杀遗址,张纯如一刻不停地整理史实,翻译证词——这完全是她不能想象的另一个地狱世界,而她与这些无辜遇难者有着同样的中华血缘。

20年后,另一群人,也开启了一场追寻。张纯如纪念馆筹建团队的资料搜寻工作,复刻了张纯如的工作方法。

2016年3月,淮安市张纯如纪念馆的筹备组成员前往美国,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沟通,获得许多珍贵资料。筹备组还拜访了张纯如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夫妇,请老人回忆女儿学习、写作、与日本右翼分子斗争的细节;采访张纯如生前亲属、同事、朋友,对张纯如的创作与思想进行深入访谈……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接力。筹备组循着张纯如生前采访、研究、演讲的路线,重走了她的“求索之路”。

这些访谈资料和遗物,最终漂洋过海,成为了张纯如纪念馆最核心、最动人的收藏。

“所有这些艰辛的工作,都只为了一个目的:不再让张纯如的故事仅停留在书页上,而是用翔实的实证为她安一个坚实的‘家’。建馆的过程,就是对她毕生事业的致敬。”张纯如纪念馆馆长何睿说。

“用她教会我们的方式,来纪念她”

张纯如力求客观、全面、立体的治史方法,不仅成就了一部信史,也为日后纪念她的这座场馆,奠定了最核心的布展哲学

战后,日本政府始终缺乏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反省,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质疑遇难人数。这一事实深深刺痛了张纯如。面对那段如此凶残而又不被西方社会了解的暴行,张纯如知道,她的写作必须令人信服。

为清晰、有力、全面地讲述事实,张纯如采用了多维视角叙事——让受害者、施暴者和第三方见证者的声音同时呈现,彼此印证,从而构建出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真相;她还开创性地描述了两种相关联的暴行:一是南京大屠杀本身;二是掩饰、否认与遗忘大屠杀。这种力求客观、全面、立体的治史方法,不仅成就了一部信史,也为日后纪念她的这座场馆,奠定了最核心的布展哲学。

访美归来,纪念馆筹备组立即投入布展大纲的研讨。

“为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建馆,我们怀着敬畏与慎重。筹备组先后奔赴省内外十多家场馆,学习建馆经验。纪念馆从设计之初就坚持绝不能做成简单的生平陈列,而必须打造一个能引发共鸣、启迪思考的‘叙事空间’。”何睿说,纪念馆布展大纲经过多次研讨,由熟悉地方文史的同志执笔,数易其稿,才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像张纯如架构她的著作一样,来架构这座纪念她的场馆。

2017年4月7日,凝聚多方心血的张纯如纪念馆正式落成,将散落的照片、实物、证言汇集、展陈,使张纯如的论点成为不可撼动的立体存在。

如今,走进占地1000平方米的纪念馆,六大展陈部分就像张纯如包含三重视角的书一般,构成了一个坚实的叙事空间:从“她是谁”讲述故事缘起,到“她做了什么”,巨细无遗地展现张纯如揭示真相与捍卫历史的战斗,核心展区特意融合了受害者血泪、施暴者罪证与国际友人的庇护这三重证据,再到思考“她留下了什么”,展现她的文学成就以及揭露历史真相的精神遗产……“我们用她教会我们的方式,来纪念她。”何睿说。

“她开辟了战场,我们坚守阵地”

作品问世后,张纯如的足迹遍及北美140多所大学、图书馆和公共论坛,为正义疾呼。纪念馆开馆8年来,继续进行“未竟的辩论”

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正式出版。但属于张纯如的新战斗才真正开始。

图书问世后,她毅然走向演讲台,化身为一名为历史真相而战的斗士。张纯如在美国、加拿大各地,进行签名和演讲,在北美刮起了强劲的风暴。外界送给她 “超级张纯如”“张氏旋风”等名号。由于发现《拉贝日记》,媒体的宣传为张纯如的书做了预热工作,所到之处,大受欢迎,经常出现缺货现象。

在短短两三年内,张纯如的足迹遍及北美140多所大学、图书馆和公共论坛,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正本清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小就富有演讲才能的张纯如总能直击问题核心,获得了听众的欢迎。她强烈要求日本承认战争罪行的观点,得到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肯定。1998年12月,她与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的电视公开辩论成为经典时刻——只用30秒就让对方哑口无言。她面对的不只是掌声,还有右翼势力的威胁恐吓,甚至收到过子弹。但她从未退缩,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种为正义疾呼、直面争议的精神,正是张纯如纪念馆传承的核心。纪念馆开馆8年来,通过讲座、教育、交流等活动,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向世界发声,替张纯如进行那场“未竟的辩论”。

近年来,纪念馆形成年度化、仪式化的纪念传统,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民众参与,成为浸润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纪念馆特别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开馆以来,已接待了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实境课堂、主题讲座超100场,覆盖青少年约50万人次,让历史记忆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国际对话方面,纪念馆与加拿大等多地研究者举行“云端论坛”,吸引加、美、中等多国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共同参与。

纪念馆的张纯如雕像前,常常簇拥着鲜花。“她开辟了战场,我们坚守阵地。纪念馆将继续通过不断的展览、教育、交流和仪式,传递和平与正义的声音。”何睿说。(本报记者 王慧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22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