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石狮的铺锦村到鹿港的铺锦巷,一笔写不出两个‘铺锦’。踏上故土,每一步都像踩在祖先的脚印上。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前不久,来自台湾彰化县鹿港镇铺锦巷的黄启聪带领黄氏宗亲返乡团,来到福建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
“日久他乡即故乡,晨昏须荐祖宗香,江夏儿孙总炽昌……”吟诵鹿港黄氏宗亲会的家训,黄启聪难掩激动。同讲闽南语、共拜祖先灵,鹿港至今仍挂着“铺锦”堂号牌匾。
中国人不论走多远,血脉意识、乡土情怀都不会改变。无论是到宝岛拓荒的先民,还是70多年前到台湾的大陆各地民众,在岛内都热衷于修族谱、建堂号,为的就是不忘根本。据统计,福建与台湾有约280对同名同宗村。同样的地名,饱含着乡恋乡愁,也在告诉后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
同名即同心,同名村架起连心桥。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的福建,是广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近年来,两岸同名村交流活动走向深入,两岸同胞在走近走亲中增进了亲情乡谊,进一步激发骨肉天亲的情感共鸣。
同根同源 地名为证
小小地名,见证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更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
相关资料显示,明清以来,大批福建人迁居台湾,他们常会邀集同乡者居住在一起。新形成的村镇街区怎么命名?同胞们选择把祖籍地的府、州、县、乡、村名“复制”过来,既凝聚同宗同姓力量,又提醒后人不忘故土。这,就是两岸同名村的由来。
地名为证,同名村承载着割舍不断的亲情,是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生动体现。
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据记载,明代以前,就有先民自福建晋江东石到台湾谋生,为表示不忘故土,在台湾沿袭了故乡“东石”之名。
区划不断调整,如今在台湾,东石乡为嘉义县下辖的一个乡镇,居住在周边的布袋镇、义竹乡等乡镇的福建人后代,也自称为“东石人”。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两岸东石人都要开展为期3天的“数宫灯”活动。按照传统习俗,上一年新婚的新郎官需把新娘陪嫁来的宫灯挂到当地嘉应庙内,祈福祝愿;两地还要互报宫灯数,共庆东石子孙人丁兴旺。
“每年元宵节,我都会来福建晋江东石镇参加闽台东石灯俗活动,和亲人团聚,共同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台湾嘉义县嘉应庙总干事蔡崇亿说。
两岸同名村,既承载着心灵深处的故土情结,也搭建起沟通互动的桥梁纽带。
7月31日,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中心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展示区以160余件文献实物和生动案例,讲述台胞从中原经福建迁台、回大陆寻根谒祖的故事;中心收藏区按照姓氏拼音顺序,分类上架馆藏谱牒。截至6月,馆藏谱牒已涉及两岸21个省份174个姓氏,共2852部11021册。在查询区,可查询、编修族谱,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44765个分支谱、500多万条记录。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我们已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成功查谱寻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郑国防介绍,中心将继续深入发掘两岸同名村内涵,用心用情服务台胞寻根溯源,持续推动两岸宗亲交流交往。
多元交流 情牵两岸
两岸同胞用闽南语合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味东坡词中的经典之美;古老的“迎娶文书”,见证着闽台风俗同源,闽台婚俗《囍话同声》节目中,台湾宗亲用乡音展示婚俗吉祥话;世界闽南语金曲盛典获奖歌手唱响活动主题曲《同名村·心连心》,唱出两岸宗亲血浓于水的乡音乡情……
前不久,第十三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在厦门举行。精彩纷呈的活动以“语同音”为主题,两岸同名村代表以乡音为媒,共溯文化之源,续写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
台湾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表示,“语同音”是闽台乡亲情感交流的桥梁,它承载着两岸共同的记忆和乡愁,寄托着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浓浓乡愁、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是两岸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据悉,“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活动从最初的寻根、续缘、共建、共创,拓展到聚焦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先后以“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调”“笺同墨”“祠同宗”等为主题组织两岸民众交流,生动彰显两岸同根同源。
2022年,闽台同名同宗村代表共同发起征集保护“两岸家书”倡议,唤起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近年来,福建进一步巩固拓展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推动闽台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馆、网……如今,以同名村为代表的两岸交流活动方式愈发多元、更加贴近基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参与其中。
“闽台两岸一家亲,同名同宗亦同心。”台湾张廖简交流协会理事长张国琳说,希望两岸同胞增进交流,延续血脉亲情,守护历史记忆,携手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
厦门集美区侨英街道,一座以朱红色为主色调、融入闽南古厝传统元素与现代简约风格的三层建筑静静伫立,这是今年落成的板桥两岸同名村交流中心,也是大陆首座闽台同名村宗亲自发筹建的同名村交流平台。
“板桥”有何渊源?“清康熙年间,集美板桥张氏族人大量移居台湾,分布在新北市板桥区等台湾各地。”厦门集美板桥儒林张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张文总介绍。随着历史变迁,如今在集美,“板桥村”之名虽已不复存在,但仍保留着“板桥路”“板桥文化街”等地名。
1989年,台湾板桥宗亲首次组团回到集美,两岸板桥人自此开始频繁“走亲戚”。“交流中心将为乡亲们提供更充足的交流活动空间,今后这里还将开展两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两岸青少年研学等活动。”张文总说。
从返乡寻根谒祖到共建交流平台,两岸板桥人的故事,是两岸同胞共同守护历史记忆、促进心灵契合的缩影,也是共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以来,福建围绕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全面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两岸融合发展,未来在青年。张文总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回到集美的台湾乡亲中,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上个月,第二届海峡两岸同名村“村BA”篮球邀请赛在集美区板桥篮球场拉开帷幕。24支来自两岸同名村的球队跨海相聚,260名台湾嘉宾中,青年占比近九成。
“比赛结束,大家就像‘好厝边’(好邻居)一样,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这样面对面,心就自然近了。”台湾民俗运动联合总会理事长许京华说,希望台湾年轻人不仅能在球场上竞技,也能找到天生的根脉。(本报记者 钟自炜)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1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