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把正义之声传递给全世界(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时间:2025-9-10 14:44 0 6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6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右)向参观者讲解“得道多助——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主题珍档。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1979年版《西行漫记》。

资料图片


斯诺在陕北。

图为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提供


史沫特莱身着军装在延安。

图为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提供


北京大学未名湖南岸的埃德加·斯诺墓,墓碑上写有“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图为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提供


斯诺1936年在宁夏豫旺堡(今同心县预旺镇)拍摄的照片《抗战之声》。

资料图片

“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记录他采写《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一书的感受。这本书成稿之时,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由此开辟。烽火岁月里,包括斯诺在内的一批外国记者踏上中国土地,用笔与镜头记录下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

西行路——

讲述世界未曾了解的故事

1936年的夏日,阳光炙烤着黄土高原的沟壑。一位高鼻深目的美国人骑着马,随一小队红军官兵沿崎岖山路缓行。他的行囊中装着照相机、小型摄影机和胶卷。这位日后被誉为“报道红色中国第一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北平出发,经西安辗转而来,最终抵达黄土高原上的保安县(今陕西延安市志丹县)——当时中共中央驻地。

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自幼热爱写作与探险。新闻学的求学经历让他笃信“眼见为实”。1928年,斯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被这个古老国度的厚重历史与变革力量深深吸引,一待就是13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边缘。当时西方世界对真实中国的情况知之甚少,陕北苏区更是受到严重的“新闻封锁”。共产党究竟是什么人?他们想要什么?中国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

“斯诺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个采访陕北苏区的外国记者,主要缘于他在新闻界交友甚广及其秉持的公正客观立场。”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主任胡宗锋教授介绍,斯诺当时称这趟行程是“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险”,但他坚信,这片土地上有着世界未曾了解的中国故事。

到达保安后,眼前的景象让斯诺震撼:虽然物资贫乏、生活艰苦,但红军军纪严明,干部与百姓同甘共苦。人人都热烈讨论抗战,讨论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周恩来亲自为斯诺安排采访计划,让他走进军营、学校、工厂,记录真实的红色根据地。

夏夜的窑洞里,四壁空寂,一张斑驳的方桌,蜡烛毕剥着火花。毛泽东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与斯诺对谈。毛泽东谈到抗日大局、国内阶级矛盾、国际形势,还谈及美国的政策与法西斯的扩张。斯诺一边记录,一边震惊于毛泽东的世界视野与战略眼光。更令他震撼的,是共产党作为一个群体展现的信念感与凝聚力。

在延安的4个月,斯诺一共记了16本采访笔记,拍了24卷胶卷。1937年7月,在卢沟桥的炮火声中,斯诺在北平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最后一章。10月,该书在伦敦出版,当月3次再版,销量突破10万册。1938年,中译本《西行漫记》在上海问世。这本书让西方读者第一次认识到,在东方的战场上,有一支力量正在改变中国的命运。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对本报记者表示,斯诺之行的意义在于通过客观、真实、深刻的报道,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斯诺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走进陕北,掀起了报道红色中国的热潮。

同行人——

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抗争与希望

1935年,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今6号),斯诺的家。北平冬天很冷,但这里的话题总是火热的。

一二·九学生运动席卷北平时,斯诺住所成为爱国学生秘密据点。学生们在此策划游行、传递消息、起草请愿书,斯诺和妻子海伦·斯诺连夜将《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译成英文发往海外,撰写《中国的贞德被捕了》等报道,让世界听到中国青年的呐喊。在这里,斯诺夫妇联系驻平津外国记者,一同采访、报道中国的爱国运动,协助外国记者赴陕北采访。

2022年3月,盔甲厂胡同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斯诺故居如今成为中安宾馆。庭院内,游客常驻足于几幅老照片前,追忆历史。

其中一幅照片,是海伦拍摄的斯诺整理行装瞬间。斯诺的陕北苏区之行,海伦是最积极的支持者。斯诺访问时,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尚在长征途中,未能采访到他们的事迹,夫妻两人深以为憾。1937年5月,海伦只身赴延安采访,深入报道红军和根据地,补充斯诺未及的采访,用细腻笔触写下《续西行漫记》。

4个多月的跋涉中,海伦亲历红军改编,见证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将国共两党即将实行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传向世界。她还非常关心女性群体,对八路军女战士的报道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

当时,有一大批像斯诺夫妇一样的外国记者,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他们不畏艰险,在重重封锁和枪林弹雨中穿梭,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抗争与希望,把正义之声传递给全世界。

“八路军有许多战士赤裸着双脚从泥和雪里走过,他们根本没有袜子。我看见这些赤脚的战士涉渡封冻的河川,用他们的脚踏碎薄冰。”“然而他们不停地迎着暴雪和狂风向前行进。”1937年,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跟随八路军在山西前线进行采访,将见闻收录在《中国在反击》一书中,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军民的抗战状况。史沫特莱还积极奔走,促成国际医疗队来华,将药品与希望送往前线。

英国记者斯坦因在著作《红色中国的挑战》中,系统性呈现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状况;美国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向世界发出首篇南京大屠杀新闻报道;出生于波兰、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长期追踪采访中国抗战,撰写《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的相机里,有农民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身影,也有孩子们在防空洞外读书的画面;美国记者白修德与贾安娜合著《中国的惊雷》,描述农民挑着蔬菜进城,只为“看一眼胜利的模样”……

这些文字与影像通过《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国际媒体迅速传播,在全球舆论场引起对中国抗战的广泛关注,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国际支持。这些珍贵的资料,也让后人得以感知伟大抗战精神的淬炼过程。

后来者——

为和平事业续写真挚友谊

北大未名湖畔,写有“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字样的埃德加·斯诺之墓在绿树掩映下,庄重而肃穆。

8月30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海伦·斯诺的侄子埃瑞克·福斯特、英国友人戴维·柯鲁克之子柯马凯、德国友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以及首位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之子周幼马……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亲属远道而来,共同缅怀先辈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追忆血与火中凝结的友谊。

在他们的共同见证下,“斯诺国际学者”项目、“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等启动。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说:“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人类和平与友谊作出贡献的人,伟大抗战精神需要在今天继续传承。我们开启这些项目,不仅要讲好过去的故事,更要推动当下的人文交流。”

“在战争年代,我们就已经建立了许多国际友好往来。如今,这些国际友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应继续发扬。”柯马凯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能促进国家间的理解与信任。这不仅是他的心声,也是国际友人的共同愿望。

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网站首页有这样一句话:“要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多年来,基金会发起工合夏令营、翻译大赛等项目,致力于在美中青年一代中增进沟通与理解。基金会主席、海伦·斯诺的侄孙亚当·福斯特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家人常常满怀崇敬地讲述海伦和斯诺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最艰难的岁月里,一批真心关怀中国的国际友人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如果海伦能够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中国人民和平发展事业取得的不凡成就,她一定会感到欣慰。”

“中国是世界上充满了新事物的地方。”这是斯诺曾经的感慨。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友人踏上中国土地,以多元视角记录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度。美国作家罗伯特·库恩深耕中国研究数十年,撰写《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等著作,以客观视角解读中国的发展逻辑;美国记者艾瑞克·尼尔森自2005年来华工作,专注报道生态保护工作,参与创建“新时代斯诺工作室”;巴基斯坦学者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长期关注中国脱贫攻坚,深入乡村田野,记录产业发展与教育兴盛的故事……他们,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见证者与讲述者。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观礼台上,许多国际友人的亲属应邀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白发苍苍。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侄孙彼得·贾维斯表示,战争年代,人民之间相互支持的情谊令人动容。中国如今是世界舞台上的关键角色之一,在推动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振聋发聩的话语,激荡共同的愿望。那些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国际友人,那些在血与火中形成的真挚友谊,已成为不朽的记忆,将继续汇聚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

(本报记者韩硕参与采写)

他们这样记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他是一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已经很能照顾自己,这在他越过晋陕边境进入甘肃的行军中得到了证明。我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至于未来,我照旧还有一件大事要做,这就是把中国的真相,中国人民如何英勇战斗仍在战斗不息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美国同胞。

他们的原则是联合所有一切愿意抗日的同胞——不管是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他们头等关心的大事。对任何哪怕只有一点可能愿意支持民族解放战争的人,他们都不反对,也不攻击。他们通过耐心的说服,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为此进行解释,以期人们能够接受下来。

——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

中国的冲突的世界性范围更广,对世界前途更具有决定性影响。

它们的(中国)胜利所产生的回响将在亚洲砸碎更多的锁链。世界上的民主将得到稳定的发展。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人类的五分之一》

中国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

——白修德、贾安娜《中国的惊雷》  

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他们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

220万民兵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日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共产党武装起来的人民。在我看来,关于人民内心怎么看待共产党的问题,民兵作出了最概括的回答,因为武装起来的人民不可能会长期容忍一个不受欢迎的政府和一支强加的军队。

——哈里森·福尔曼《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

中国土地关系大变动的过程,丰富多彩,可歌可泣。它使这个古老的国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之振奋。

——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  

(本报记者 屈 佩 张丹华 李志伟,本报记者韩硕、屈佩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0日 第 1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