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边陲小报激荡救亡热血(以物鉴史)

时间:2025-8-23 18:06 0 4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和顺图书馆无线电收音机。

刘正凡摄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捐展厅里,一台老式无线电收音机静静陈列。它外壳斑驳,旋钮早已失去光泽,却承载着一段跨越山海的爱国记忆——80多年前,当东部沿海的枪炮声穿越千山万水,当沦陷区的苦难通过电波传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的侨胞们,用一台收音机、一沓油印小报,在这座中缅边境的边陲小镇,架起了连通全国抗战的精神桥梁。

一个滇西小镇,为何能诞生这样一份抗日报纸?

距腾冲市区约4公里的和顺古镇,自古便是丝路要冲,数万侨胞散居缅甸、泰国等地,深谙信息通达的重要,更怀揣着割不断的家国情怀。1934年,在缅甸谋生的和顺青年尹大典踏上归途,随身携带一台亲手装配的无线电收音机。这台木质外壳、重十几斤的机器,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堪称“稀罕物”。当尹大典将它郑重捐赠给和顺图书馆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台机器会成为边陲小城的“顺风耳”。

为了让更多人能及时了解危殆时局,每天夜晚,尹大典联合李沛春、李秋农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乡青年围坐在机器旁,屏息聆听国内外广播。他们记录新闻,以蜡纸刻版、油印机印刷,汇成《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向社会各界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这张小报,最初三天一期,每期仅一页(版)。报纸赠送到县城机关、商号、学校,连邻县龙陵、潞西、梁河的民众也纷纷来信索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民众对前线消息的渴望愈发迫切,和顺图书馆当即决定将“三日刊”改为“日刊”,篇幅扩至2—3页,内容更详实、时效更迅捷。

彼时的和顺,宗祠门口、集市檐下,手写的新闻摘要一贴出,乡邻们便围拢过来,听人念、跟人议,烽火前线的故事就这样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边陲小镇的民众看清了民族危亡的紧迫,也激荡起他们抗日救亡的热血。

1944年腾冲光复,和顺图书馆的“无线电台”率先发出胜利快报,声震四野。

从《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再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的《每日要讯》,这束电波之光穿透十余载烽烟。巅峰时,每期印发一千四五百份,纸张虽薄,却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和顺图书馆第二任馆长李生庄(艾思奇之兄)挺身而出,在腾冲县城擎起另一面旗帜——《腾越日报》。作为社长兼总编,李生庄带领一群青年志士,白昼采编奔走,深夜伏案排版。报纸内容丰沛:既有本地青年剖析战局、呼吁团结救国的署名文章,也有转载的时局评论,更有地方性社论,字里行间涌动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腾越日报》撕开闭塞,成为腾冲民众了解抗战时事的重要渠道。

和顺因侨乡文化而开明包容,因汉风浸润而重情守义。7000多人的小镇能创办民办图书馆,青年们能自筹资金、自刻自印传播新闻,可见文化素养与家国情怀之深。一台收音机、一沓油印小报见证着和顺侨胞“走出去”看世界的眼界和“走回来”报家国的担当——无论身在何处,中华儿女的心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

(作者为和顺图书馆馆长 寸 宇,本报记者杨文明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3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