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哈萨克斯坦段)CS7站。
刘 晨摄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乌兹别克斯坦段)UCS1站副站长鲁斯塔姆参加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压缩机技能竞赛。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供图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阿拉木图管理处副主任刘英吉在核实资料。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供图
鲁斯塔姆(右2)与同事在项目上巡视。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供图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乌兹别克斯坦段)UCS1站内景。
刘 岩摄
扫码观看视频
家里炉灶中“一拧就着”的蓝色火苗,你知道它们来自哪里吗?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很多家庭使用的天然气,从几千公里外的中亚地区而来。输送天然气的通道,就是被称为当代能源“丝路”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鲁斯塔姆·甘尼耶夫和来自中国的刘英吉,正是这条能源“丝路”上的“守护者”。他们坚守在天然气压气站,让天然气跨越大漠山川,通向中国百姓家中。
“技术小白”成长为业务骨干
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这条能源大动脉上,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管道人,共同守护着它的安全平稳运行。鲁斯塔姆和刘英吉,就是其中的两位。
2013年,鲁斯塔姆的人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年,他加入了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乌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成为中乌两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的一员。鲁斯塔姆曾在本地油气田工作过,但刚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工作时,面对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压气站,他坦言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菜鸟”。
经过10多年的学习与奋斗,如今,鲁斯塔姆已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懂技术、善管理的压气站副站长,负责整个压气站的运行管理工作。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鲁斯塔姆和家人的生活也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在项目工作的这些年里,鲁斯塔姆换了新车,盖了新房,生活比原来富裕了许多。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中国员工刘英吉的人生轨迹也因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而有了新的方向。刘英吉是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阿拉木图管理处的副主任。去年,公司组织内部招聘,他主动报名,被选派到这里工作。
刘英吉所在的阿拉木图管理处所辖CS7站,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的末站。这里相对偏僻,距离最近的大城市阿拉木图有140公里,开车进城需要两个小时。刘英吉初到哈萨克斯坦时正值寒冬,凛冽寒风让他切身体会到自然环境的挑战。而到了夏天,烈日炙烤着大地,这里最高气温可达42摄氏度。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刘英吉和同事们却觉得这份工作充满意义,因为他们守护的是一条能为中哈两国人民“点亮灯火、送去温暖”的能源动脉。
“中国馅的烤包子,味道真不错”
管道的平稳运行,离不开中外员工的默契配合与深度融合。鲁斯塔姆说,中乌双方员工在压气站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密切合作,建立了深厚友谊。
鲁斯塔姆回忆道,刚到站场负责自控岗位时,面对复杂的设备系统,他曾感到“两眼一黑”。这时,一名比他年轻的中国工程师秦阳向他伸出了援手。秦阳对他说:“万事开头难,慢慢来,我帮你!”白天,鲁斯塔姆跟着秦阳学习交流;晚上值班,秦阳还会带着他,拿着图纸跑到现场“开小灶”,陪着他一根根比对管线、一个个查找部件、一条条梳理信号。
在秦阳的帮助下,鲁斯塔姆逐渐掌握了专业方法和技巧。两人的关系也从工作上的师徒,变成了生活中的挚友。鲁斯塔姆会用中文直接叫“秦阳”,而秦阳则会用乌兹别克语称呼他为“Aka”(大哥)。他们的话题从工作延伸到生活、文化等更多方面,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开始我们还担心文化的不同会产生隔阂,没想到,这反而让我们有更多话题可以聊。”鲁斯塔姆说,中方同事十分尊重乌兹别克斯坦的饮食习惯,他们愿意学习和理解乌兹别克斯坦本地文化,双方员工的关系不断走近。工作中,双方员工相互交流、磨合,吸收彼此管理体系中的优点,形成了一套更高效也更能适应双方员工习惯的新管理体系。鲁斯塔姆将公司内这种充满理解的文化称为“尊重、包容、团结、和谐”的“合金文化”。
在哈萨克斯坦,刘英吉也感受着同样的友善和亲近。工作之余,他常和哈萨克斯坦的同事们交流。他发现,不少哈方同事都熟悉中国的多个城市,还经常去中国旅游,对中国充满好感。
在刘英吉工作的地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员工还会共同庆祝彼此的节日。在哈萨克斯坦传统的纳吾鲁孜节,刘英吉身穿哈国民族特色服装,与阿拉木图管理处哈方副总工库如什等在射箭场上同场竞技,感受当地古老技艺的魅力。
春节时,阿拉木图管理处总经理昆塔斯、副总工库如什及哈方员工与中国同事一起包饺子、写对联。哈萨克斯坦的烤包子馅料一般是羊肉、牛肉搭配洋葱、土豆,昆塔斯看到中国员工包的饺子是胡萝卜豆腐馅,惊奇地说:“不放肉能好吃吗?”刘英吉笑着说:“胡萝卜豆腐馅,有胡萝卜的甜、豆腐的清香,再配上生姜的辛辣,味道特别好。”昆塔斯学习包饺子,但总是“露馅”,就自己擀了几个大大的面皮,做中国馅的烤包子。尝后,昆塔斯赞道:“中国馅的烤包子,味道真不错,我得让其他哈萨克斯坦朋友也尝尝。”
在与哈萨克斯坦同事的真诚交流中,刘英吉深切感受到,中哈两国是彼此信赖、交往密切的好邻居。
以“硬联通”推动“心相通”
日常工作中,刘英吉和同事们时刻监控着压缩机组的转速、振动、温度以及天然气的流量、压力等多项参数,保障天然气顺利增压,输送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亚天然气管道惠及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同时,项目每年也向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密集的阿拉木图州供气超过30亿立方米,让许多家庭用上了清洁便利的天然气。能为两国民众的生活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刘英吉感到非常自豪。
工作之外,家庭是鲁斯塔姆最大的牵挂和动力。长时间不能回家,他的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时常表达思念,但都非常支持他。对鲁斯塔姆而言,这份工作意义非凡,不仅让他有能力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更让他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价值——他正在为当地的发展,也为孩子们的未来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谈及未来,鲁斯塔姆的期望朴实而真切。他希望自己参与的这个项目能够持续发展,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社会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比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培养更多年轻人才、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他也希望自己能不断成长,在工作中和家庭里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
鲁斯塔姆和刘英吉的经历,是中国—中亚能源通道项目推动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改变民众生活、促进彼此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能源动脉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中油国际管道负责运行的“中国—中亚能源通道”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高效的油气输送体系,在保障油气输送更加清洁、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同时,也在实现能源输送与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中国—中亚能源通道”有助于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设施联通、规则融通、民心相通的典范工程。
在这条能源动脉上,鲁斯塔姆、刘英吉以及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正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条管道的安全畅通。能源“丝路”输送的不仅是天然气,还输送着信任、友谊和共同的梦想。(本报记者 徐令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1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