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品。
资料图片
“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布放(资料照片)。
国家文物局供图(新华社发)
文物工作者使用深潜设备提取水下文物。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正值暑期,海南省琼海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迎来许多观众,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馆内人气最旺的,当数“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厅。
展厅内,一件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静静伫立,釉色华美,镂空和贴金工艺令人惊叹。然而就在去年,它还与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躺”在约1500米深的海底。
“第一次在深潜器的监视器里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里就像一个被时间封存的‘宝盒’,保存得非常完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这场始于2022年的考古发现,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突破关键技术,向更深的大海进发
2022年10月23日,晴。“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执行第500次潜航任务。突然,潜航员发出惊呼:“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此时,“深海勇士”号位于海南岛东南方向海域,距三亚市大约150公里。这里被称作“南海西北陆坡”,两艘古代沉船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这是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1500米深,意味着什么?那里是终年黑暗的“深海无人区”,巨大的水压远远超过潜水员所能承受的极限。“2018年之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基本局限于40米以内的浅海。”辛礼学说,“深海考古和浅海考古不同,没有科技的支撑,深海就是一片考古盲区。”
极端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这次的考古发现,非常罕见;这样的深海考古,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先例可循。”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宋建忠说,完成这次挑战,有赖于一项酝酿了10多年的“黑科技”。
2009年,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立项,2017年10月海试成功并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这台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的载人潜水器,经过8年技术攻关,先后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推进器等关键技术,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这让中国的考古学家第一次有能力探寻千米之下的海底世界。
随着装备技术的成熟,珍贵的深蓝“宝藏”激起考古学者的更强探索欲:出发,目标“南海奇珍”!
下潜63次,提取沉睡数百年的文物
“2023年10月1日,中国南海西北陆坡沉船第二阶段考古调查,平均风速约13节,下潜深度1500多米。”
张凝灏是这次任务的下潜科学家,也是本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的副领队。
与“探索二号”母船脱离后,“深海勇士”号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持续下潜。阳光无法穿透厚重的海水,周围一片漆黑,舱内温度也逐渐降低。40多分钟后,潜水器轻触海床。触底瞬间,潜水器灯随之亮起。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出现在众人眼前——长约21米,最大宽度8米,一排排乌木南北向分布,木材排列有序。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的瓷器,二号沉船则装满了从海外运回的乌木。“一出一进,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的繁荣,完善了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宋建忠说。
在潜航员的操作下,“深海勇士”号向文物缓缓靠近。此前,考古调查专家早就确定了准备提取的文物。张凝灏需要指认相关文物,由潜航员操作机械臂进行提取。
载人舱外,两条机械臂的末端连接着机械手,其中一只机械手套上了柔性材料,小心翼翼地提取沉睡了数百年的文物。这个动作看似“抓娃娃”,实则科技含量十足:外置高清摄像机记录载人潜水器的工作场景;高定位精度、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三维扫描数据和物探扫测数据的采集、拼接与渲染,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绘制出沉船遗址平面图……
从2023年至2024年,3个阶段考古调查总计海上工作时间70天,下潜63次。沉睡在海底的“遗珍”,就这样被提取出水,共928件(套)。这只是庞大水下遗物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文物在静待未来的发掘。
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让国宝走向更多人
2024年9月27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设“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从深海提取出水到展陈面世,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我们采用了‘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的动态模式,希望第一时间与公众分享这份震撼。”辛礼学说。
挑战也随之而来。“海洋文物出水后因环境剧变,如果不经过恰当处理,很快就会‘生病’,甚至酥解。”考古调查项目成员李剑介绍。
在“深蓝宝藏”特展的第三部分“巧缮焕新”,两座巨大的玻璃脱盐池被直接搬进展厅。脱盐池中正是刚出水不久的文物。观众可以亲眼看到,这些“国宝”如何在文保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进行清洗、脱盐、加固,从而“延年益寿”的。
“深海盐分浓度较高,陶瓷空隙里满是氯离子,出水后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便会反复结晶和溶解,所以对于刚出水的文物,当务之急就是进行清洗和脱盐。”李剑说。
这项工作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过程。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有一批像李剑这样的科研人员专门从事深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经过他们的巧手,一批批“国家宝藏”获得新生。
“要展示文物之美,更要展示文物保护的科技之美。”辛礼学指着“镇馆之宝”——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说,“经过保护处理,我们才得以研究这件文物的复杂工艺。它使用了大量在当时中国并不常见的绿色,我们推测应该属于海外高级定制。这生动地体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互学互鉴。”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工作,是我国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的科学考古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两处沉船遗址的考古工作目前仍在继续,展览也将根据考古进展不定期“上新”。(本报记者 孙海天)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4日 第 13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