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结缘中文 情定不疑(孔院之光)

时间:2025-7-25 09:22 0 4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91年,祖拉桑(右)和同学在北京大学校门口合影。


202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文大会上,祖拉桑作为“孔院之光”致谢铭牌获得者代表发言。

受访者供图

祖拉桑,马达加斯加科学院通讯院士、塔那那利佛大学人文学院高级助理研究员、马达加斯加—中国友谊协会秘书长。1975至1980年,她在中国北京学习中文和哲学。
2008至2022年,祖拉桑担任塔那那利佛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建孔子学院马方院长。期间,她积极争取当地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支持,推动学院发展为促进中马文化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2024年世界中文大会上,祖拉桑获颁“孔院之光”致谢铭牌。
“我很骄傲,北大是我的母校”
从塔那那利佛大学退休之前,祖拉桑担任该校孔子学院马方院长,同时是文学院哲学专业教师,而她的哲学基础,是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打下的。
“我会在哲学专业课上,给学生介绍《论语》《老子》《庄子》,让他们自己查资料学习。”祖拉桑说,她还很喜欢读《孙子兵法》。在她看来,中国哲学思想和非洲哲学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都强调仁爱。
今年71岁的祖拉桑,出生在一个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1974年,她从马达加斯加的一所高中毕业后,进入塔那那利佛大学法律系读书。那时的她,不曾料想一年后申请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前往中国学习哲学,并因此改变了之后的人生。
1972年,中国同马达加斯加正式建交,并在两年后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马达加斯加学生来华留学。就这样,1975年9月,祖拉桑和一名历史专业的马达加斯加男同学一起踏上前往北京的旅途。与此同时,两名中国学生前往马达加斯加学习,其中一人名叫薛金维,后来曾先后担任中国驻马达加斯加使馆政务参赞、驻加蓬大使和驻喀麦隆大使。
彼时,她对中国的了解还仅限于“国家很大、离马达加斯加很远”。而这种模糊的想象,很快被北京街道景象、天安门、校园师生以及一笔一画的汉字所覆盖,变得真切而具体。
从1975年9月到1980年7月,祖拉桑在中国学习了5年,其中第一年是在北京语言大学(当时名为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之后4年则在北京大学哲学和中文专业度过。
祖拉桑的母语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在来中国之前她从未接触过中文。谈到语言学习体会,她说:“虽然法语被称为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但是中文也很吸引我。汉字是象形文字,一个字就仿佛是一张图片,这和拉丁语系的文字有着根本性区别。我用铅笔写出来的中文算是很漂亮的,因为我写得很认真。”
凭借大量努力,祖拉桑在一年中文培训期内基本度过了语言关,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中文和哲学本身都很难学,对一个外国人来说,用中文学中国哲学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儒家、道家等中国哲学思想往往是他们首次接触的内容。
生性要强的祖拉桑不甘落后。为了学懂中国哲学中的许多深奥概念、跟上班级进度,她比中国学生多花了几倍的气力。任课教师看到这名外国学生用中文完成的作业十分出色,一度产生了误会,询问她是否借鉴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后来才知道,这是由于祖拉桑经常去图书馆钻研法文哲学资料,并且花很长时间来写作业。
“抛开这个小插曲,我很欣赏中国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祖拉桑说,“看到我们有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有时会来学生宿舍辅导,这在马达加斯加是不会出现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年如一日的努力,祖拉桑顺利取得了由北京大学时任校长周培源签发的哲学系本科毕业证书。她至今仍珍藏着本科成绩总表,上面的评语写道:“该生学习认真、刻苦,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汉语的听、说、写的能力较强。毕业论文《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理论和实践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结论》,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成绩优秀。”
完成哲学专业课业之后,出于对北京生活的喜爱,祖拉桑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满怀热忱地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进修了一年汉语。
“我很骄傲,北大是我的母校。在北大,我有很多美好的青春回忆。”祖拉桑一边翻着相册,一边对记者说。相册中有一名英国女生,当年祖拉桑和她都浸泡在中文语境当中,两人使用中文对话,而不必学习对方的母语。
“最近还有中国朋友通过微信发给我北大校园现在的照片。我一看,变化可真大。”祖拉桑笑着说,记得2012年她担任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马方院长时,曾回到母校一次,当时的校园就已经和20年前大不相同,“若非有人陪同,都要找不到路了”。
“中文教学是我毕生的事业”
凭借留学期间积累的知识,1980年回国后,祖拉桑进入塔那那利佛大学文学院任教,担任哲学专业助理教师。她原以为此后40多年的职业生涯都将专注于哲学研究,然而18年后孔子学院的建立重新唤起了她与中文的缘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中文得以与更多马达加斯加人产生了连接。
2008年11月,江西师范大学与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下文简称“塔大孔院”)正式揭牌,这是马达加斯加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江西省高校在非洲建立的首个孔子学院。
在塔大孔院创办之初,会讲中文或是对中文感兴趣的马达加斯加人很少,中文班第一年只招到62名学生。而在之后的17年里,祖拉桑以孔院为中心,建立起辐射马达加斯加的中文教学网络——不仅积极推动3所高校开设中文专业,面向30多所大中小学及社会机构开展中文教学,还为政府官员、企业员工、华人子女等群体定制中文课程,同时开设中华才艺、汉语广播等特色课程,促成建立“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有力推动了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在马达加斯加的发展。
截至目前,塔大孔院已经累计培养各类汉语人才12万余人,其中汉语本科毕业生超1200人,先后有753人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毕业后进入马达加斯加政府机关和多个领域的中资企业工作;2024年度,塔大孔院本部组织的各类中文考试报考人次突破3700,为历年新高。
“中文教学是我毕生的事业。”采访过程中,祖拉桑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讲着,把这句话郑重重复了3遍,生怕由于自己发音不准确导致记者听不明白,“我今年71岁了,还在做塔大孔院的顾问。”
如今,塔大孔院已建立起一支由22名中方教师和23名专兼职本土教师组成的中文教学团队。在采访过程中,一名毕业于塔大孔院、现在正担任中文教师的马达加斯加小伙承担了部分翻译工作。他向记者介绍,在塔大孔院任教需要满足4个条件:HSK六级水平、通过HSK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拥有硕士学位以及中国留学经历。而他本人就曾在江西师范大学完成了两年的深造学习。
“像他这样的本土中文教师,正是塔大孔院的人才培养方向之一。面对当地的中文零基础学员,本土教师会比中国教师更容易与他们沟通。”祖拉桑欣慰道,多数毕业生从事翻译工作,也有学生赴华深造或参与中非合作项目,中国企业在当地增多也带来就业机会。
活动+合作,提升影响力
“选手须使用中文演唱……唱法不限,旋律优美,内容健康。”两周前,塔大孔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其承办的第五届“马达加斯加好声音”中文歌曲大赛通知。这项比赛,已经逐渐成为该院经典的中文活动之一。
“我担任院长时,曾在现场观看过歌曲大赛复赛。参赛选手们演唱得很动听,中文发音也十分清晰,如果闭上眼睛听,我真的会以为是中国人在唱歌。”祖拉桑说,参赛者在学习中文歌词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中文识字能力、强化中文听读水平,还有机会通过优美的歌词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据她介绍,塔大孔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中国节日庆典、“孔子学院日”和“中国文化日”活动,组织师生面向社会开展国际中文教学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展示武术、太极、书法、戏曲花脸、剪纸、茶道、诗歌朗诵、中国烹饪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当地民众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文化。这些活动不仅校内师生参与度高,而且在社会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除了建立中文教学网络和举办多元活动,祖拉桑在推动学术和文化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努力:2015年,塔大孔院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了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依托孔子学院平台,她帮助塔那那利佛大学与中国多个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合作伙伴包括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鲁班工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
一批批留学交换生、一个个校际互访高校研修团、一场场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见证着中马两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走向深入、日益密切。
“就在前几天,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修团来到塔大孔院,和我们的学生举行了一场友谊篮球赛。”担任采访翻译的塔大孔院本土中文教师说道。研修团向塔大孔院赠送了一个全体球员现场签名的篮球,这个承载着双方情谊与共同记忆的篮球,将作为中马青年友好交流的象征,永久珍藏于塔大孔院的展示橱窗内。
作为塔大孔院顾问,祖拉桑对中马两国人文交流的未来还有很多期待。“随着马达加斯加与中国关系的不断深化,未来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中文人才。通过加强中文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交流,这始终是塔大孔院为之努力的方向。”她说。(本报记者 陈静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5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