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南洋富少杨志民新婚别离——14天伉俪,45载守望,终闻悲讯

时间:2025-7-23 10:21 0 11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红色文化华侨研究会: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它刻下的离别与遗憾却在无数家庭的血脉中无声延续。香港居民杨正红的寻亲求助,希望能借助网友的力量,跨越时空寻找他的爷爷——杨志民。

3.jpg

杨志民并非普通战士。他是抗战烽火燃起后,第一批从菲律滨奔赴延安的热血华侨青年,是载入史册的“开路五先锋”之一。然而,投身前线仅一年多,他便与家中彻底失联。新婚仅14天的妻子,从此陷入漫长的等待,十年、二十年、四十年……直到第45个年头,一个残酷的真相才姗姗来迟。

南洋赤子:新婚燕尔赴国难

“我爸爸今年80岁了,身患四种癌症,身体每况愈下,但心中始终有个未了的心愿——寻找爷爷杨志民。”杨正红说:看著父亲饱受病痛折磨仍执著寻找,他毅然接过了接力棒:“我来替您找!”这个决定,让父亲倍感欣慰。

促使杨正红踏上寻亲路的,不仅是病重的父亲,更是对奶奶的深切心疼。“奶奶和爷爷结婚才14天,爷爷就悄然离家抗日,从此音讯全无。奶奶守了一辈子寡……她太苦了。”杨正红从小便对奶奶充满怜惜,竭尽孝心。

那么,杨志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杨正红也是在寻找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爷爷的形象。

爷爷杨志民祖籍福建晋江南门外亭店村(今属泉州鲤城区),1915年生于菲律滨宿务一个富足之家。学生时代,他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心向革命圣地--延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海外华侨闻讯,在人力、物力、政治上鼎力支持,更有大批青年毅然回国参战。时年22岁的杨志民,正是其中一员。

家人极力反对他回国。为挽留他,家人匆忙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回老家亭店村成婚。1937年11月,杨志民与奶奶黄速治在故乡完婚。奶奶同样出身富家,知书达理,其父在南洋经营大型超市,她作为长女留守老家照看祖业。这本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新人。然而,国难当头,爷爷抗日心切,毅然在新婚第14天,告别妻子,奔赴延安。

1.jpg

延安岁月:“开路先锋”与革命引路人

与杨志民同期到达延安的,还有四位泉州籍旅菲华侨:张极生(牺牲)、蔡振声、杨再成、孙裕权。他们五人,被誉为旅菲华侨青年“开路五先锋”。在他们的感召下,更多泉州籍华侨青年陆续回国,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3月,杨志民在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他被抽调到“陕公”第22队第一区队,并担任党小组长。这一时期,他曾给家中寄过信和一张身著军装的照片。这成了他与家人最后的联系。

同年8月,杨志民被分配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走上抗日最前线。自此,他再无音讯。新婚妻子黄速治,开始了望穿秋水的漫长等待。5年、10年……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丈夫依然杳无音信。当年出嫁时年仅16岁的奶奶,独自在老家苦守著渺茫的希望。

苦守与传承:乱世中的坚韧母爱

时局艰难。因爷爷家既是地主又是华侨,“成分”很高,留在老家的奶奶在特殊年代备受冲击。生活窘迫,她收养了一个孩子,取名杨棋龙(即杨正红的父亲),以慰藉孤寂,也为了有人养老送终。

“那时奶奶有个开金行的朋友,家境好,孩子多,看她可怜,愿意过继一个孩子给她。当时有两个孩子可选,一个白白胖胖,一个黑黑瘦瘦。奶奶想著黑瘦的好养活,就选了黑瘦的男孩。”杨正红回忆道。这个选择,在艰难岁月里给了奶奶活下去的支撑,也意外地连接起一段超越血缘的深情。

杨棋龙长大后当了老师。经历过特殊年代,他对“黑”字心有余悸,给三个孩子改名都带“红”字:姐姐叫明红、秋红,杨正红则直接用了“正红”。

随著时代变迁,海外关系逐渐松动。1976年,杨棋龙办理了去菲律滨接受祖产的手续,途径香港时,因香港急需人才,他选择留在香港。全家后来也陆续移居香港。唯有奶奶,依然固执地留在泉州老家,等待那个或许永远也不会归来的丈夫。

3a.jpg

迟来的真相:45年守望终成泪

这一等,就到了1981年10月。时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政委、江苏省建设兵团第三师正师职副政委施纯亮,经过多方辗转打听,终于找到了泉州亭店村的杨家祖宅,见到了他敬重的老战友杨志民的遗孀——黄速治女士,他尊称她为“嫂子”。

施纯亮与杨志民在陕北公学同窗共读,杨志民是他的党小组长,他对杨志民充满敬重。这次见面,施纯亮带来了一个迟了42年的噩耗:杨志民早在1939年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就不幸牺牲了。

隐忍了45年,时年60岁的黄速治奶奶,终于再也抑制不住,放声痛哭。45年的等待、期盼、煎熬,在这一刻化作了决堤的泪水。

在施纯亮的帮助下,奶奶写信给时任安徽省总工会主席的陈庆泉(也曾任职陕北公学),请求协助调查落实爷爷牺牲的具体情况。陈庆泉多方致函查询,但因年代久远、部队番号难以确认,加上杨志民在决死队时间较短,他在哪次战斗中牺牲、安葬于何处,均无法查证。

最终,陈庆泉将奶奶的报告转至泉州市民政局。民政局回复认定:杨志民家属应按革命家属对待。这虽是一纸认定,却无法告慰英灵,也无法抚平奶奶心中关于丈夫下落的巨大空洞。

8.jpg
未完的追寻:落叶何时能归根?

此后,奶奶黄速治开始了另一场“战役”——为丈夫争取应得的荣誉,并想寻找他的埋骨之地,让他魂归故里。她将珍藏的爷爷军装照交给了统战部门(可惜后来因对接人出国,照片遗失)。

奶奶一直坚持到八十多岁,在儿女们的强烈要求下,才移居香港。2010年6月21日,带著未了的心愿,黄速治奶奶在香港逝世。杨正红为奶奶举办了隆重的佛教葬礼,祈愿一生孤苦的奶奶能往生极乐。(上) (杨正红述说/刘霞·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