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服务“一带一路”,侨学研究大有可为(侨界关注)

时间:2025-7-14 10:09 0 6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第二届“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大学举办,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华校校长及侨务工作者齐聚浙江温州,围绕涉侨研究的多个议题展开探讨。本次会议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温州大学联合主办,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承办。
与会代表认为,加强华侨华人学学科建设,对因应国家战略所需、突破学术发展瓶颈、培养侨务事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为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聚焦涉侨议题 推进学科建设
华侨华人研究呈现跨学科迈向独立学科建设的新趋势
华文教育需朝着“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华侨华人学是以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此次研讨会围绕华文教育研究、华侨华人史研究、国际移民研究、华商经济与侨务工作研究、侨乡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留根工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启亮强调,华文教育需朝着“四化”即“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迈进。针对当前海外华文学校面临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挑战,他呼吁世界各地的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推动“四化”建设,以管理创新与资源整合赋能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爔恒指出,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成果涌现,呈现跨学科迈向独立学科建设的新趋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聚焦全球华人基础研究、政策研究与前瞻性研究,同时成立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国际移民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研究体系向政策、战略层面拓展。他强调,本次研讨会增设高技术移民制度、海外华文职业教育等前瞻性议题,凸显华侨华人学的开创性与包容性。
温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有83.6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州大学在涉侨研究方面积淀深厚,相关成果与经验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与讨论。
温州大学副校长王舜介绍,温州大学因侨而生、因侨而盛,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华侨史研究室,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全国华文教育基地,获批全国首个华侨华人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学校在侨教育、侨研究、侨文化方面积淀深厚,建有海内外研究基地61个,连续25年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连续10余年举办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成立了海外华校建设与发展评估中心,制定了海外标杆、华校建设标准指引,为华文教育的‘四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条件。”任启亮说。
本次会议举办期间,2025年海外华校校长研习班也在温州大学举办。研修班紧扣数智时代脉搏,以AI赋能为核心,精心设计了特色课程模块,助力海外华校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构建现代化华文教育体系。
着眼侨胞关切 凝聚侨心侨力
发布国内首部华侨主题交响乐《华侨之歌》,以歌曲铭刻侨胞奋斗史诗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全球视野的华侨华人研究体系
“我们的心,向着东方的朝阳。爱国爱乡,情深似海洋……”在本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州大学发布了国内首部华侨主题交响乐《华侨之歌》,以歌曲铭刻侨胞奋斗史诗。该曲由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作词、李潇波作曲,现场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海外华校校长与歌手华伟强共同演绎,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
目前,全球约有6000万华侨华人,是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多位代表指出,做好华侨华人学研究,应着眼侨胞关切,致力于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
李爔恒表示,华侨华人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在国家发展各阶段及国际关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全球视野的华侨华人研究体系成为重要课题。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秀明围绕“新世纪以来海外华商网络的拓展与互嵌”开展了大量研究。他指出,以世界浙商大会、世界温州人大会为代表的平台成为海外华商网络的重要载体,华商网络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格局、促进中外经贸合作交流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立足中国视角 走向“全球对话”
华侨华人学建设需立足三大方向:一是强化学理支撑;二是深化实践赋能;三是扩大国际对话
应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国际参与,让华侨华人学从“书斋研究”走向“全球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华侨华人学未来应朝哪些方向发展?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形成共识认为,华侨华人学建设需立足三大方向:一是强化学理支撑。构建融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的自主知识体系,尤其需深化理论范式创新;二是深化实践赋能。发挥智库功能,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华商安全、数字移民、新生代文化传承等现实议题;三是扩大国际对话。依托世界华商大会、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等平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提炼中国范式。
多位代表结合研究或实践经历,分享有关学科发展的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李安山认为,华侨华人学立足中国视角,以华侨华人为对象,属综合性跨学科研究,需厘清核心概念与边界。他提出了华人辨识“ROOTS”五标准,强调加强实证与理论建构以掌握话语权。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张振江主张将华侨华人学设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他认为,华侨华人学的发展,需依托“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特性。
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副书记严晓鹏指出,华侨华人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当包括三方面,即侨情研究、侨务专题研究和华侨华人学研究,三者中前两者是基础,第三个则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
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在闭幕致辞中呼吁,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国际参与,让华侨华人学从“书斋研究”走向“全球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本报记者 李嘉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4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