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大地书香

时间:2025-5-1 08:02 0 8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书香润泽心灵,阅读点亮人生。4·23“世界读书日”前后,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本版聚焦南京、武汉、北京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带读者感受书香氛围。
——编 者

南京:

名家引领,点燃阅读热情


作家鲁敏在“栖阅大家讲堂”讲座。南京市栖霞区文旅局供图

大家讲堂延请作家学者,滨江讲座读书又读城,分众策划满足多样化需求,读书风尚浸润企业和社区……4·23“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记者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感受书香中国基层实践,体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无限风景。
提升阅读品质
看到新一期“栖阅大家讲堂”的活动预告,读者朱小红果断报了名。4月20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走进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青春剧场,为百余名读者带来《用“女性的看见”讲述新女性故事》的精彩演讲。
“我们之前通常认为,女性文学离不开家庭、爱情和婚姻,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等作品写的是阿勒泰、冬牧场、夏牧场,她的写作有无限的疆域,她用自己的文笔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景。”围绕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萧红《呼兰河传》、李娟《我的阿勒泰》、杨本芬《秋园》等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女性文学作品,张莉分享了女作家如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建立崭新的叙事语法,进而影响文学史。
“同样作为女性,讲座中提到的这些女作家的作品,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活动结束后我还买了一本《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希望多了解当下女性作家的创作。”朱小红说,“听‘栖阅大家讲堂’,已经成为我和先生周末重要的文化活动。”
“栖阅大家讲堂”创办于2023年,至今已举办60余场活动。栖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说:“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家具备人文品格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如此,只有一流的书籍、大楼和硬件设施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读书人、领读人。”
来这里讲座的“领读人”不乏毕飞宇、叶兆言、韩东、黄蓓佳、叶弥、胡学文、朱辉、胡弦、彭学明、汪政、何平等名家,嘉宾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和长江学者等。“诗歌要从一滴水中看见一个世界,呈现一种最自然、最灵性的状态。”诗人何向阳曾分享过如何读诗、写诗。“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分处中国现代文学三个重要时期,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主要创作范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吴俊曾在活动中剖析现代小说的源流。“写作者往往是生活的‘闯入者’。”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曾在活动中分享自己如何走上创作之路。
扩大读者受众
2024年末,一张“外卖小哥驻足聆听《红楼梦》讲座”的照片在不少南京人的朋友圈刷屏。《这一幕发生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不意外!》《外卖小哥停下脚步听南大教授讲红楼梦,“六朝烟水气”在此刻具象化》《文学属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平凡人》等相关报道在全网阅读量超千万次。
故事发生在2024年12月3日傍晚。外卖员梁慎瑞在送餐途中,途经栖霞区的招商花园城广场。当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正以《从六朝古都到传世名著——〈红楼梦〉与南京的前世今生》为题进行演讲。梁慎瑞以前就喜欢《红楼梦》,一下子就被苗老师的娓娓道来吸引了,在台侧站着听了整整20分钟。这一幕被人抓拍发上网后,令无数网友动容。有人留言:“送外卖时间分秒必争,小哥愿意停下来听文学讲座,说明是真爱。”
看到新闻的苗怀明也很感动,特意送给这位“文学同行者”一份礼物:一本他的《南京大学的红学课》、一本《红楼梦》主题日历。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还与外卖平台合作,赠送20套《烟水气与帝王州》特装版书籍给爱读书的外卖员,其中一套赠予骑手梁慎瑞。
推进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全领域覆盖、全要素推进。在栖霞区,不论是外卖骑手、企业职工,还是青少年学生、文学爱好者,都能参与到全民阅读之中。
“栖霞区小小朗读者风采展示”已举办五届,每年吸引约千名小学生参加。同学们以朗诵表演带动阅读写作,围绕红色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编排内容,以朴实、真挚的情感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红枫智书吧”“江南水泥厂职工书屋”等一系列红色书吧、职工书屋,以企业阅读影响家庭阅读,带动社会阅读,打通全民阅读基层末梢,培育阅读生态。全区144个公益性阅读空间星罗棋布,形成“区级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社区书屋”三级网络体系。从区图书馆到社区书屋、校园共享书柜、公园朗读亭等新型阅读空间,书香浸润每个生活场景。
通过打造书香矩阵,阅读成为栖霞居民新风尚。最新调查显示,该区居民年人均阅读量达8.3本,较5年前提升42%,成为书香栖霞建设的坚实注脚。
拓宽阅读场景
栖霞区长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山等重要文化点位。当地围绕长江文化做文章,持续推出“栖霞区长江文化系列阅读活动”,将长江文化元素融入全民阅读之中。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从处于时空交汇点的南京栖霞,到南北交汇点、东西交汇点上的栖霞山文化,再到栖霞山文化的特色及贡献,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为读者带来关于栖霞山文化的分享。这场讲座选在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举办,让读者成为游客,让游客成为读者,为大众提供了阅读长江的契机。
在燕子矶滨江公园广场举办的“读览长江,阅知千古”栖霞区全民阅读活动中,舞蹈《青花瓷》、歌曲《大美栖霞》、诗词朗诵《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等吸引众多观众,活动的重头戏是对江苏作协名誉主席范小青的名作家访谈。不论是专程赶来,还是偶然邂逅,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
与规模较大的全民阅读活动相比,卢云更青睐一些“小而美”的文学沙龙。作为一名文化产业从业者,她平时也有散文创作爱好,曾在《青春》《中国妇女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我是‘栖阅大家讲堂’的忠实读者,也是‘霞WE TALK•缪斯’文学沙龙的忠实粉丝。这个由区文联、作协组织的小型阅读活动氛围特别好,一群人围着嘉宾坐,听讲之余还能相互交流,让人们从忙碌的生活中突然安静下来,享受片刻宁静,非常难得。”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蒋建梅注意到,“有声书房”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阅读提供了便利。街坊邻居路过,扫一扫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收听10个类别、共计2400本书,每周还有新书上架。目前,栖霞已建成27个有声书房。
“在媒介变迁和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应确立版权联动意识,积极推动优秀作品的电子书、有声书以及影视转化,为民众提供可读、可听、可看的优质‘阅读’资源,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服务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蒋建梅说。
据了解,栖霞区平均每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近800场,创新打造的“栖霞区长江文化系列阅读活动”“栖霞区小小朗读者风采展示”“栖阅大家讲堂”等多个特色品牌阅读活动有力拓宽了全民阅读场景,深受读者欢迎。(本报记者 张鹏禹)
武汉:

从地铁到游船,阅读融入日常


田桂月带领孩子共读绘本《点》。李泽罡摄

武汉的4月,随着“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拉开帷幕,书香悄然漫溢在大街小巷,它走出图书馆与书店,在地铁车厢里目睹人们耳畔听书,在社区书房中见证亲子共读的温馨时光,在两江游轮与古城墙之下,邂逅人们与历史对话的诗意时刻。
地铁里的城市读本
4月10日,第十三届武汉地铁读书节在11号线光谷广场站拉开帷幕,把阅读带入城市公共空间,用地铁车厢和城市站点搭建起流动的阅读场景。
置身地铁站内,图书借还、有声书等服务,非常便捷。自2012年开通2号线起,武汉地铁就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地铁自助图书馆”。现在还购置了喜马拉雅数字阅读资源,乘客扫码即可收听有声书,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地铁阅读生态。
“我们不仅想让乘客在车厢里读书,更希望大家把城市当作一本书,让地铁成为‘读城’的媒介。”武汉地铁集团党群工作部宣传主管黄彦提到,从2022年起已连续3年开展“地铁读城 阅见武汉”集章打卡活动,打卡点串联起武汉各大文化地标、文博场馆、非遗工坊、美食地带等,3年累计线下参与人次超8万,线上话题曝光超20亿,微博热搜五度登榜。
市民王立和8岁的女儿就是“地铁读城 阅见武汉”的忠实参与者。她说:“以前孩子缺乏对城市历史的了解,现在我们可以一边坐地铁、一边讲‘鹦鹉绿’‘芳草绿’这些地铁线路颜色背后的文化故事。”
今年的集章活动有“地铁读城 阅见长江”“书香江城 文博探秘”“云鹤逸黄 赛博追光”“舌尖盛宴 汉味悠长”4条主题线路,各具特色,为大众提供“沉浸式读城”的绝佳参考。
集章活动中,每枚印章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武汉工程大学“地铁印刻”项目团队连续4年参与集章设计,建筑学专业学生邬晓然说:“武汉地铁是城市发展的A面,文化根脉是B面,我们希望用印章把两者结合起来。”截至目前,团队已设计超过150款印章,以黄鹤楼、盘龙城、东湖等地标为灵感,用流动线条和古典元素凝固城市印记。
武汉地铁日均客流量超400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总量69%以上。地下是交通动脉,地上是城市文脉。在这些连接城市文脉的钢铁动脉上,阅读的理念正随日常出行播撒进每名旅客的心间。
邻里间的社区共读
从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到家门口的社区家庭书房,武汉的书香无处不在。在东西湖区长墩堤社区,阅读成为家庭和邻里间的“文化纽带”。家庭书房这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分享传递知识,更承载着社区治理的期待。
长墩堤社区党委书记熊峰介绍,作为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长墩堤面临家庭教育资源匮乏、代际矛盾突出等治理难题。为此,社区党委创新打造“养娃有方”家庭书房项目,将6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造为融阅读、教育、交流为一体的复合型书房,配备“三代同堂”阅读区、绘本体验区、电子借阅区等多个功能区,开发了涵盖亲子沟通、家风建设、数字素养等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每逢周六,家庭书房便会迎来一场固定的亲子阅读课,已有200多个家庭长期参与。
4月8日,武汉市妇联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同读一本经典书 书香赋能幸福家”阅读活动在“养娃有方”家庭书房举办,市妇联家庭教育名家讲师团老师田桂月带领20名5至6岁儿童及其家长共读彼得·雷诺兹的绘本《点》,并教孩子们动手绘画。“随便画一个点或线,看它指引你去哪?”她引导家长接纳孩子,用平和的情绪激发孩子迈出探索的第一步。“童书里的家庭教育理念最适合落地践行,特别适合年轻家长群体。”田桂月说。
家住长墩堤社区的袁瑜倩既是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是毛毛虫儿童阅读指导中心的讲师,她感慨道:“亲子阅读课融入手工、实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没教女儿识字,但她自然而然就会了。”
除了提供阅读服务,家庭书房还以阅读为纽带,激活邻里关系,共促社会治理。“我们组建了邻里互助群,鼓励家长们交流育儿经验,并从中选出居民骨干,参与基层治理,化解家庭纠纷。”熊峰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把城市书房做成连接家庭与社区的桥梁,在当代社区重建‘熟人社会’,让居民之间沟通多一点,矛盾少一点。”
东西湖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潘利华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图书馆、社区书屋等阅读空间400余处,长墩堤社区家庭书房是儿童特色最鲜明的空间之一。这里不仅服务本地居民,还覆盖周边园区务工家庭及其子女,为流动人口打造了一个温暖的阅读港湾。
水上书房与城下书声
在武汉,书香不仅飘向寻常巷陌,也登上江船,飞临城墙,铺展出一幅广阔的文化画卷。
4月8日晚,武汉文旅集团“两江晴川号”游船上灯光与书影交织,武汉出版社“长江的孩子”儿童文学名家原创系列第3辑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游船上有一座城市书房“长江书苑”,藏书超3000册,成为两江交汇之地一个别致的水上文化空间。自2024年5月揭牌以来,220平方米的“长江书苑”已成为市民与游客“阅读长江”的重要文旅场所。
“我们希望游客看长江、品长江、读长江。”武汉两江游览公司党委副书记周洁介绍,游船书房陈列着《品读武汉的桥》《汉口码头》等多种精品读物,“读者在江面上遥望大桥时,也能翻阅有关它的文字,获得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当晚,500余名来自深圳的中学生在“长江书苑”开启“长江研学”之旅。当游船穿过长江大桥时,长江、汉江两江四岸上演的“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主题灯光秀令人赞叹不已。“第一次在长江上感受书香氛围,太震撼了!”来自深圳的一位高二学生激动地说。
如果说“长江书苑”让人在水波之上品味城市文化,那么“城墙读书会”则是在千年砖石旁聆听历史回声。
4月10日,在武昌古城墙脚下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学者、读者齐聚武昌城史馆参加“城墙读书会”。这期读书会以“衣以载道”为主题,用“著作领读+服饰展演”的方式,生动展现荆楚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美学精神。武汉纺织大学楚服研究专家、《衣以载道》作者郭丰秋在现场以“服饰即文化”为切口,深入讲述楚服中所蕴含的图腾信仰、自然哲思与礼仪体系,让传统服饰成为读懂楚人精神的“无字史书”。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活的武汉近代史书”,不仅拥有动人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是荆楚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
“我们希望通过读书与非遗体验,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武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文化讲座、非遗展演、市民领读等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推动阅读空间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爱上阅读、读懂武昌。
据了解,2012年至今,“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已连续举办14年,是武汉市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公共文化活动之一。全民读书月之后,武汉还有万余场读书活动贯穿全年,聚焦长江文明、科技创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主题,让城市四季书韵绵长。(徐昳清)

北京:



走进图书馆,欣赏精品力作




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入选书目。国家图书馆供图

日前,“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活动揭晓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并推荐社科类、科普类和少儿类年度佳作。《满世界寻找敦煌》《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亮世界》等20种文津图书和46种文津提名图书从2800余种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参评出版社和图书数量创历届之最。
“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中国博物画家曾孝濂告诉记者,“我今年86岁了,还有很多事要做。”他的《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获评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并入选社科类年度佳作。得知很多年轻读者认真阅读并喜爱这本书,有些还对博物画产生兴趣甚至立志投身这一领域,曾孝濂感到惊喜又欣慰:“这是生态回归的时代,期待更多年轻人亲近自然、关爱生命,一起迎来博物画的春天。”
自2004年设立至今,“文津图书”作为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一直是时代和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始终坚持以书籍观照现实的理念。”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廖永霞告诉记者。本届文津图书评选还推出了文津重读书目,在历届获评书目中,精选出《城记》《万物简史》《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里是中国》等,再次向读者推介。
同日,“天光云影 一廿之间——文津图书评选推广活动二十周年回顾暨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展”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开展,展览内容在“文津图书”官方网站等平台同步上线。在线下展览的“重读经典”区域,单独放置了文津重读书目的实体书,并在旁边配以当年刊发的书评,读者可现场阅览,唤醒曾经的阅读记忆。
为方便读者阅览,国家图书馆还在总馆北区中文图书区和少年儿童馆分别设置专题书架,并创新版权征集方式,邀请第1至20届获得文津图书荣誉的出版单位共同开展文津图书数字阅读内容公益性征集。截至目前,国图已获得超200册图书部分章节的免费阅读权限,并在文津图书官方网站、“网络书香·阅见美好”微信小程序等设置文津图书阅读专区,充分满足读者需求。
据悉,中国图书馆学会还将联合业界,号召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及有关单位发布评选结果,举办线上线下巡展等活动,进一步宣传精品力作,共创良好阅读氛围。(本报记者 黄敬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01日 第 0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