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成立六年持续亏损、董事长已换三届,太平科技发展缘何受阻?

时间:2024-11-5 11:53 0 17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近日,太平科技发布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太平科技前三季度累计亏损2823.78万元,而这已经是其2018年1月成立以来的第6个年头,扭亏为盈的曙光依旧没有出现。
雪上加霜的是,10月21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违规事实:超经营区域开展保险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未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费率。太平科技保险被警告并罚款61万元。
前五大险种承保利润均为负值
太平科技成立于2018年1月8日,业务范围为,与科技企业相关的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及工程保险,责任保险,船舶/货运保险,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特殊风险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上述业务的再保险分出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保险信息服务业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在其成立之初,其作为我国科技保险“独子”曾备受关注,并被众多股东寄予厚望。
然而,纵观其成立以来的业绩:
2018年,太平科技净利润负-7812.57万元,现金流也不容乐观。 太平科技曾在当年表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持续为负数,公司需加快负债端保险业务发展进度,保证持续的保费收入,从而提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2019年,太平科技净现金流情况有所改善,但净利润依然亏损3102万元。
2020年,太平科技净利润亏损637.92万元,虽然亏损收窄,但离盈利依然存在距离。
2021年,太平科技经营向好趋势未能持续,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亏损达6691.03万元。
2022年,太平科技净利润亏损4694.95万元,太平科技表示,承保亏损导致存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小于0的情况,但不会发生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2023年,太平科技净利润亏损3556.14万元,亏损持续。
2024年至今,太平科技前三季度累计亏损2823.78万元,亏损持续。此外其实际资本由上季末的4.33亿元下降至4.18亿元, 减少额1490.14 万元。太平科技表示主要是受利润亏损影响,净资产下降导致实际资本降低。
从其主要保险业务情况来看,2023年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商业保险险种——短期健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承保利润均为负值。
DSC0000.jpg
图: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情况
此外,记者注意到,其收入第一位的险种也由刚成立时的货物运输险变为了短期健康险,而这或许与货物运输险利润表现持续不佳有关。2018年度,其货物运输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705万元,承保利润为-8451万元。
DSC0001.jpg

图:2018年保险业务收入情况
管理层更迭频繁 六年三换董事长
业绩上数年难有起色,太平科技管理层也变动频繁。六年三换董事长,目前由第四任董事长陈瑜掌舵;总经理也经历了三届,目前由第三任总经理顾骁勇担纲。
梳理时间线可以看到,董事长岗位除了首任董事长任职超两年后离职外,其余几任董事长任职期间均在一年左右,现任董事长陈瑜任职刚满一年。
2019年9月,公司公告,林喆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 指定邓文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2019年12月,邓文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
2020年2月,于泽辞任公司董事长。
2020年9月 ,李可东获准担任太平科技董事长。
2021年7月,仅不到一年时间,李可东辞任公司董事长。
2021年10月,洪波董事长任职资格已获得原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核准。
2022年6月,邓文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 并指定顾骁勇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2022年8月,顾骁勇总经理任职资格获得核准。
2022年11月,洪波递交辞呈,不再担任太平科技董事长,距其接棒董事长刚满一年。此次辞任公告并未披露临时负责人,董事长岗位也至此空悬至2023年11月。
2023年11月,陈瑜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核准,经公司任命,2023 年 11 月 3 日起正式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
事实上,其历任高管团队不少均是业内经验丰富的财险老将,包括业内熟知的于泽、李可东等,然而,拥有豪华配置的科技保险“独子”业绩却始终难有起色,即使在2022年时,大股东增资输血了3.55亿元,依然未见转机。
科技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立之初,太平科技的定位是由中国太平、浙江金控等9家实力股东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唯一的专业科技保险公司。
在今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太平科技针对公司净资产下降表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公司业务规模小,太平科技作为法人机构,在核心系统、服务系统、运营系统、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固定成本支出偏刚性,管理运营成本偏高,保费规模无法摊薄固定成本支出。
二是科技保险市场发展不充分、机制不健全。当前科技保险市场在国内外均无成熟的发展经验,科技类企业本身资金紧缺,投保意愿不强。国内科技保险的主要领域依赖政策支持,如集成电路、“三首一新”业务、知识产权类等。
三是公司自身科技保险业务尚未形成特色,创新的场景类业务初有成效,但可复制性不强,科技保费规模占比较高的集成电路、 三首一新业务,公司受承保能力限制很难参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太平科技目前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在于业务范围较窄,股东的能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经营范围内业绩要有突破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在于,与其他大保险集团并未将科技保险等业务单独拆分出来做的情况相比,太平科技作为子公司,从人力成本、精算到风控各个方面,固定成本都比较高。而这也导致其用于投资的资金必然不多,那么它在投资端也很难有不错的收益。
事实上,作为我国第一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曾推出了多个全国首单保险产品。从2020年太平科技为“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发射提供保险保障,到2021年推出全国首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保险,再到2022年“创新保”科技项目研发失败费用损失保险项目首单落地。今年,太平科技也联合天道金科颁发了全国第一张数据资产入表保险保单。
然而,创新科技保险有关注度却不赚钱也是当前的现状,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科技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科技保险公司发展也比较艰难,不过好在有政策支持,市场也有需求,未来仍值得期待。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出,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科技型企业创业责任保险等产品,有效满足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风险保障需求;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保险运行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效风险保障;鼓励保险机构拓展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研发中断保险,健全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保险、侵权责任保险等保险服务,有效分散企业研发风险等一系列科技保险内容。
近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部门印发《关于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到,加大战略性产业保险支持力度,丰富科技保险产品;督促大型保险机构深入挖掘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现代种业等战略性产业的保险需求;建立科技保险产品备案“绿色通道”,对备案科技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给予优先办理政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