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我住的城市更宜居

时间:2025-9-4 09:26 0 6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陈凤伟




陈思渝




陈薇




向向




鲁兵

王 舒摄




赵俊福

口袋公园带来生活小幸福
陈凤伟  吉林通化
天气转凉,家不远处的口袋公园内,小草染上了些许黄色,东北的秋即将到了。
前些天,这个位于通化市第一中学校附近的口袋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对于师生、家长和周边居民而言,多了一处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因爱好摄影,我的镜头记录了这块地从施工到竣工、由闲置到“热闹”的变化。此前,这块地处于闲置状态,环境杂乱,且因围挡影响,附近路段的通行需绕行,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如今,封闭的围挡被拆除,改造的口袋公园内,不仅添置了漂亮的花海景观,还新修了“状元栈道”,市民们更爱来这儿走走。
变化不止发生在这里。如今,行走在市区,可谓是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不经意间便能发现口袋公园带来的惊喜。增绿意、添器械、办活动,这些口袋公园,成为便利市民的幸福角落。
通化是一座山城,城区面积并不大。随着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升,车辆越来越多,便捷停车曾一度成为咱老百姓的关切事。开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发现一些学校旁、商场边的闲置地块,如今新建起免费停车场,增添不少停车泊位,开车更便捷、停车更方便。
这些年,明显感受到城市建设更具温度。就拿日常出行的路来说,变化可不小。得益于政府进行的道路提升改造,重新铺的沥青路面平平整整,城区部分地段的人行道换成了防滑地砖,还清晰划出非机动车道,骑车出行更安心,雨天散步更舒心。
今年是我搬到通化市区生活的第25个年头。这些年我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点点滴滴的变化,特色街区吸引八方游客,城市绿地装满居民笑脸……不少熟悉的老地方有了新身份,焕发出新活力。待秋意更浓、风景更美时,我期待着去新建好的口袋公园采风,记下这座宜居城市的小幸福。
(本报记者  郑智文采访整理)
企业尝试和创新有了包容环境
陈思渝  浙江杭州
我是杭州恒致创新智能科技集团旗下品牌驿公里智能的首席技术官。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我选择回国创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杭州市钱塘区的义蓬街道作为落脚点。我的回答很简单:这里有让我实现技术理想的创新土壤。
3年前,我和创业伙伴选择将公司从上海迁至义蓬。最初吸引我们的,是这里务实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空间支持。我们从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常常需要“敲敲打打”的实体场地。义蓬街道提供了生产研发一体化的空间,让我们能快速推进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更令我惊喜的是,这里并非想象中的“产业孤岛”,而是一座正在快速成长的新城。公司附近就是大商场,各类餐饮和购物选择应有尽有,我能轻松享受不错的生活体验。江东大道、彩虹快速路等城市主干道与地铁线构成了高效路网,不论去杭州主城、萧山机场还是周边城市都十分便捷。我经常出差,甚至往返海外,交通从不是负担。
3年来,义蓬的城市配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我刚来时,不少道路和商业项目还在建设中,如今已陆续投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也关注到区域内教育和医疗资源正在加速布局,这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品质更有信心。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街道的帮助,不仅协助解决场地、资源问题,还主动为新技术落地提供场景支持。比如我们最新研发的智能洗车系统,就被纳入街道“民生实事工程”,帮助我们在真实场景中迭代产品。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支持,对创新企业来说无比珍贵。
工作之余,我也会去东沙湖边走一走,感受自然与城市的融合;或是探索本地农家菜,品尝新鲜的江东湖鲜——这种兼具现代便利与乡土人情的生活节奏,让我真正感受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在我看来,一座宜居的城市,不仅要满足生活所需,更要为梦想提供成长的空间。义蓬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包容创新、支持尝试,我愿意在这里继续扎根。
(本报记者  窦  皓采访整理)
城市的“韧性”让人安心
陈  薇  海南三亚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亚人,我经历过不少台风,但上个月的“剑鱼”,却是记忆里最猛烈的一次。看着全市景区、航运、商铺都有序地暂停运营,我多了一份“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
台风到达当晚,风声呼啸,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窗上。和许多邻居一样,我们家也经历了短暂的停水和跳闸,灯忽明忽暗,电压不稳,空调和冰箱这样的大块头都“罢工”了,手机信号也断断续续。我的心也悬到了嗓子眼,这么厉害的台风,我们的城市,能挺得住吗?
第二天一早,开窗向外看,小区里许多几十年的老树都倒了,横七竖八地躺着。可就在七八点钟,楼下传来了电锯的嗡鸣声。原来,物业的工作人员和许多邻居,已经自发组织起来开始清理路障。
开车去上班时,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城市主干道上虽然也有不少倒伏的树木和断裂的树枝,但道路并没有因此瘫痪。身穿橙色制服的环卫工人、手持工具的园林工人、开着抢险车的消防员,甚至还有来自海口、万宁的支援队伍,已经全面铺开作业。
而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中午时分,风雨虽歇,天气却愈发湿热。路过一栋大楼,我看到一群前来支援的子弟兵,满身泥泞,靠在墙边席地而卧,短暂休息。那一瞬间,我的眼眶一下就湿了。
这座城市的“韧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没过多久,全市的供水、供电就基本恢复正常。第二天,大型商场、超市就陆续开门营业,我看到有工作人员在巡查,确保菜价肉价平稳,各类生活物资供应充足。手机里,政府的各种恢复通告不断弹出,从道路清障进度到机场、港口复航信息,一切都公开透明,让人心里特别踏实。
这次台风,也让我对“宜居”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是阳光沙滩、椰风海韵的惬意,更是在狂风暴雨来临时,城市给予每一个普通市民的从容和底气。
(本报记者  孙海天采访整理)
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向  向  云南腾冲
“放着老家的便利不要,偏在千里之外的滇西小城扎根?”每次和老家的朋友视频,他们总爱问。可只有我知道,在云南腾冲,我找到了“心”的落脚地。
我是湖北人,现在在云南省腾冲市开民宿,也是个热爱旅行的姑娘。2016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腾冲旅游,就被这里凉爽的气候和推窗见绿的风景所吸引。腾冲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夏日温度只有20多摄氏度,是一座藏在群山怀抱里的“宝藏”小城。离开的时候我想,这辈子要是能在这儿定居该多好。
没想到,这念头成了真。因为贪恋这里的山水,我索性在和顺镇开了家民宿,后来又在东湖公园旁安了家——那是腾冲的城市公园,近几年新建了公园步道。园内花草繁茂,早上我习惯去晨跑,迎接新的一天。
腾冲的每一个季节都让人惊喜。春天,东湖公园旁边路上海棠花盛开,每天回家都心情愉悦,这里也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海棠大道”。在腾冲居住快10年,我发现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越来越多,绿化带中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在腾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腾冲是全国文明城市。在和顺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强:自家门口要打扫干净,垃圾入袋放在指定位置。北海湿地候鸟翔集,游客只静静观赏,并不打扰。我带客人溯溪、徒步、露营时,也会多备几个垃圾袋,连小朋友都知道“不能破坏环境”。
如今开民宿快10年了,常有客人问我“腾冲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是灿烂的阳光,是满眼绿色的治愈,也是护绿向善的生活理念。腾冲于我,早不是诗里的“远方”,而是柴米油盐里都透着温暖的家。
(本报记者  张  驰采访整理)
“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鲁  兵  河北雄安新区
2024年3月,我从北京来到雄安新区,加入新单位——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担任综合管理部高级主管。我们公司也是集团首批疏解至雄安的央企子公司之一。
公司科技属性强,因此我对雄安新区各类科技应用场景格外关注。一年多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智能场景融入日常,显著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我愈发感受到这座新城的魅力,也安排妻子和女儿相继过来团聚。
比如,搬入新家后,水、电、燃气、采暖费等各类费用都可以通过“雄安缴费通”小程序“一键绑定”“一键缴纳”。账户余额不足时,我还会收到短信提醒。小程序还不定期推出优惠活动,不久前我刚缴完本年度采暖费,就享受了80元的减免。
平时开车通勤或出游,手机导航常会提示:“前方绿波路段,可直行通过红绿灯路口。”在雄安,堵车成了稀罕事。“绿波路段”的常态化,得益于雄安新区覆盖数百公里的“数字道路”。通过全域感知设备与智能调度系统,交通得以实时优化。
我们公司位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旁边有一家咖啡店。每天早上路过,我都会顺手买一杯咖啡。令我惊喜的是,这里咖啡制作也用上了先进技术。吧台内有一台名为“咖大师”的机器人,接收指令后,它能自己动手精准完成磨粉、置壶、注水、冲泡等一系列操作,科技感十足。
在路上,我还常遇到无人快递车。它们造型小巧、行动灵活,经过时还会贴心提示:“车辆启动,请注意安全。”有朋友跟我说,他入住附近酒店时,还有机器人将快递送至房间门口,“敲门”提醒取件。
最近,雄安新区正式上线“雄安见”小程序,本地的特色餐饮、景点门票等信息一应俱全,还能智能规划路线。老家亲戚来玩时,我就通过它轻松安排行程,特别方便。
生活在雄安,每天都会为这座智慧城市的细节感到惊喜。我深信,“妙不可言、心向往之”不仅是雄安的现在,更是即将展开的未来。
(本报记者  张腾扬采访整理)
楹联传承城市的厚重文脉
赵俊福  甘肃临洮
早上登东山是很多临洮群众的晨练项目,我也不例外,几乎每天都去。这里的东山指的是临洮的岳麓山。
不久前,我刚到山上,就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柱上的楹联琢磨。我凑过去,向大家解读了一句:“‘登山逐梦同,湘中陇上’是指湖南岳麓山和临洮岳麓山。”他们拉着我要多说几句,我欣然接受,一口气讲解了几十副,年轻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岳麓山上现有400余副名联、160多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明代杨继盛在临洮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副楹联在本地被公认为千古名联,现在就挂在超然书院门口。每次走到书院门口,我都要停一下、读一遍。
山川河岳,处处入联。上接千古传承,下启时代新风,临洮人借小小楹联,串起岁月长河中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它们好看好读、有趣有味。
临洮把楹联文化融入了城市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景区、学校、街道、广场、公园等场所共悬挂着1500多副楹联,都是应景之作。比如,万纪小学门口的“行出于心,心归于善;功成惟志,志得惟勤”,椒山小学的“读圣贤书立高远志,行仁义事存孝忠心”,都是以质朴的语言引导。
正因为“步步有匾联”,临洮县城“处处翰墨香”。自然而然地,谈联论对、品书赏字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全国各地的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有时还去讲解,带大家拍摄临洮各处的匾联,品尝热凉面、洋芋搅团,大家常常夸临洮“不愧是陇上文化名城”。
我邻居家有个小姑娘叫朵朵,今年小学五年级。过年时她们家贴春联,我问她:“朵朵,你会贴对联不?能分得清上下联吗?”小姑娘张口就来:“仄声结尾的是上联,平声结尾的是下联。”同时,她自己也写了一副对联“脚绕青芽走,手捡废纸归”,配了插画贴在教室后墙。
平平仄仄、音韵流转,楹联讲述的不仅是鲜活生动的城市故事,更是厚重绵长的城市文脉传承。
(本报记者  宋朝军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版背景图片由AI生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4日 第 12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