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我的一半属于罗马尼亚,一半属于中国”(孔院之光)

时间:2025-7-4 09:49 0 4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4世界中文大会期间,白罗米(右)获得“孔院之光”致谢铭牌。


今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一家书店,白罗米(左二)参加翻译作品《新世纪爱情故事》发布会。


白罗米完成的译著《荀子》和《庄子》。本文配图均由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提供

开栏的话
2004年6月,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诞生。20余载砥砺前行,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从语言入手,以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贡献了力量。
20余年来,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前行,以不懈努力为孔子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平凡而卓越的贡献。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在2024世界中文大会期间,向来自34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等41名国际友人颁发“孔院之光”致谢铭牌,以感谢他们为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自今日起,本版推出“孔院之光”系列报道,讲述他们与中文、中国的故事。
白罗米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汉学家、翻译家,2019年9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她不仅个人学术成就突出,而且长期致力于推进中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自担任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以来,白罗米一直致力于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为中罗文化交流和中文在罗马尼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它们是非凡的,像有魔力。”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一所小学,7岁的白罗米在教室的黑板上第一次看到汉字,便被“迷住了”,坚信“神奇的文字”会带她进入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世界。虽然笔下的汉字有些稚嫩,但这场相遇打开了她通向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大门。
数十年过去,当年正读二年级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汉学家和翻译家。回望自己和中文以及中国的故事,白罗米说:“我的一半属于罗马尼亚,一半属于中国。”
大家亲切地称她“中国姑娘”
在白罗米印象中,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学汉语。当时,中国对罗马尼亚的孩童而言,还是非常遥远的国度。然而,教育部推出的一项外语教学试点计划,如同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在几所小学悄然推开了一扇文化之窗。该计划旨在评估,如果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在当时大家觉得相对难学、学习人数较少的语言,将来会有怎样的收获。作为试点学校之一,白罗米就读的学校开设的是汉语课。
年轻有想法的汉语老师,课讲得有趣,讲话还风趣,带学生也有经验,这更激发了白罗米对汉语的兴趣。不巧的是,小学五年级时,他们一家搬到了离学校较远的地方。为了上学方便,父母建议她转学,白罗米第一次面临是否要继续学习这门语言的选择。
“我爸爸去和校长说转学的事,校长觉得我的汉语学得很好,转学非常可惜。”因为即将转去的学校不开设汉语课,如果转学就意味着白罗米的汉语学习不得不中断。
面对想继续学习汉语并被中国文化迷住的女儿,白罗米的父亲尽一切努力希望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但当时学汉语的人少,并没能找到合适的家教,白罗米选择仍留在原来的学校读书。学校离家远,父母也没办法送她上学,白罗米每天都是自己坐电车到学校,一来一回需花两个多小时。一上电车,她就拿出汉语书,看一些中国故事、中国神话等,摇摇晃晃的车厢成了临时“书房”。“那时候想的是,一分钟也不能浪费,都要用来学汉语。”白罗米回忆道。
和白罗米一起学汉语的同学,很多没能坚持下来,只有白罗米一直坚持,因为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长大后,我渐渐意识到,自己能在小学就开始学汉语,运气非常好,也很有福气。”白罗米说。
周围的亲戚朋友看着这个痴迷中国文化的女孩,亲切地称她“中国姑娘”。
学习中文并非一片坦途,其中一个挑战来自于教材。白罗米上课所用的教材是汉语老师编写的,“当时的科技还没现在这么发达,教材都是老师手写”。
教材有了,作为工具书的汉语词典成了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热爱催生智慧,白罗米用一本普通的笔记本自制“词典”。每学一个新词,她就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下来,再按拉丁字母排好序。白罗米特别积极地学习新词,因为那样一来,字典就会“越来越厚”,也带给她一种奇妙的成就感。
为了让“词典”有词也有画,白罗米想了一个办法,买中国画报时买两本,一本放在书柜里珍藏,一本用来剪贴。中国名胜古迹、市井生活……那些她喜欢的图片被精心剪下,贴进“词典”。在白罗米的眼中,这本图文并茂的“词典”就像一个“微型中国世界”,“一打开,什么都有了”。
一直到大学三年级,白罗米才有了第一本汉语词典。“因为来之不易,我特别珍惜这本词典,家里人谁都不能动它。”白罗米说。
“到中国留学是最大的梦想”
梦想的种子一直生长,随着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白罗米喜欢一切跟中国相关的书籍、产品。在罗马尼亚的商店里看到中国钢笔、中国运动鞋……她都想买下来珍藏。
到中国留学更成了她心心念念的梦想。“当时觉得罗马尼亚离中国那么远,只能是神话中的土地。只有在梦里,我才能实现坐飞机到中国的愿望。”
一直到从布加勒斯特大学毕业,白罗米还没找到去中国学习的机会。但她仍怀抱希望,相信早晚有一天,可以到中国留学。大学毕业后,白罗米留校任教,在1992年迎来实现梦想的转机,作为交换生赴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1年。
出发那天,恰是白罗米的生日,也是她人生第一次踏出国门。“飞机落地北京,像是踏进了神话中的世界。”她回忆道,“街上到处都是人,自行车汇成河流。尤其是宿舍楼的管理员阿姨朴实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也淡化了初到异国他乡的陌生感。”
这一天,恰逢生日、首次出国、踏上梦想已久的土地,用白罗米的话说:“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也终于将布加勒斯特与北京连接了起来。”
时光流转。如今,白罗米常到中国。在她女儿德丽娜的记忆中,童年时,家里到处是写满汉字的书、奥妙的中国画、红彤彤的小花灯,妈妈用中文打电话,饭桌上会出现中国菜,会收到旗袍、丝绸围巾等颇具中国特色的礼物。这些中国元素很自然地成为白罗米家里的一部分,当年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和布加勒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白罗米担任罗方院长。她曾说过:“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一直遗憾我个人的力量无法让更多的罗马尼亚人接触到汉语,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孔子学院的建立,则让更多罗马尼亚民众有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机会。
白罗米是布加勒斯特大学孔院发展的见证者:学员数量从当年仅有的几十名,到如今累计近8000名;中文学习资源从手写教材、自制词典,到海量电子资源。如今,孔院学员的年龄从5岁稚童到78岁长者,因热爱武术、长城、中国文化等而走近中文。“现在的学生面临的是如何选择理想的资源,所以我常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中文,因为有那么多机会,未来一片美好。”白罗米说。
同事送的《荀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白罗米和中文的交集中,除了担任布加勒斯特大学孔院罗方院长,她也为翻译中国作品、编写本土中文教材倾注了心血,哪一项都是“大工程”。
《庄子》是白罗米翻译的第一部中国作品。“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特别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在课堂上常讲庄子、老子、孟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我对这些很感兴趣。”这为白罗米之后翻译《庄子》撒下一粒种子。
大学毕业后,白罗米并没能立即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工作,觉得“一下子和中国的联系中断了”,甚至感到“脚下是悬空的”,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这时,一位曾经教过白罗米汉语的老师邀请她一起翻译《庄子》。白罗米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汉语水平不够、古代汉语很难,带着忐忑,她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走近庄子。“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不仅要更深入地学习汉语,还要多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20年磨一剑,翻译《庄子》这项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期间,白罗米迎来了人生中“最难过的时刻”——1998年,父亲去世。她陷入迷茫,“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尤其是丈夫、女儿、母亲进入梦乡的夜晚最是难熬。在那些无法入睡的夜晚,同事送来的一本《荀子》成了白罗米最好的“朋友”,帮她渡过了难关。“在读《荀子》的过程中,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兴趣,也充满了使命感——决定翻译《荀子》。”白罗米回忆道。
在白罗米看来,不仅是《荀子》,中国儒家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仁爱、诚信、正义、中和等思想资源,“它们也是应对当今复杂国际形势的钥匙之一”。
正是从翻译《荀子》开始,白罗米养成了熬夜工作的习惯。德丽娜仍记得小时候凌晨三四点上卫生间时,常常发现母亲还在书房的电脑前翻译、写作,因此很是担心母亲因熬夜影响健康。
面对女儿的担心,白罗米告诉她:“我和中国的思想家、作家们对话,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反而感觉很幸福。”
最近十几年,白罗米将翻译的重点放在了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上,莫言、余华、阿城等都是她喜欢的作家,已完成不少译著。“我发现很多罗马尼亚人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而文学作品正是了解中国非常好的途径。不过大多数罗马尼亚人说起中国的文学作品,会提到《红楼梦》《西游记》等。借由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会让大家对当代中国有所了解。”白罗米说。
白罗米也将女儿带进了中文世界——德丽娜曾在布加勒斯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白罗米还有个美好的愿望,“能和女儿一起翻译一部中国作品”。
2019年9月,白罗米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也让更多人对这位致力推进中罗文化、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有了更多了解。
自担任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以来,白罗米一直致力于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目前,编写适合高中生使用的本土中文教材是孔院的工作重点。白罗米介绍,教材编写团队集合了中罗两国的专家、老师,“希望这套教材能列入教育部的正式教材序列”。
“十年如一日,以无私的奉献投身于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设,以卓越的教学致力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推广。她说最喜欢‘老师’这个身份,因为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了中罗友好交往和文明互鉴的传承。”这是在2024世界中文大会期间,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向白罗米颁发“孔院之光”致谢铭牌时的评语,也是白罗米数十年来在中文世界耕耘的写照。(本报记者 赵晓霞)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4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