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回望(人民家书)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73428
主题
73880
回复
94054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12
东西问|陈爱峰:新疆吐峪沟石窟,古文明交汇见证
0/11
习言道|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0/29
今日(9月18日)汇率
0/119
女储户被盗18.9万引热议,说好单日上限5万呢?
0/111
菲律宾出动5万警力,严阵以待“万亿比索大游行”
1/98
四川、贵州籍在菲律宾流浪同胞情况引关注
0/28
铁商会出席香港和新加坡友会庆典 恭请施伟廉为庆贺团授旗
0/27
北区新任警监率警官 消防局礼访描仁瑞拉厂商会
0/41
菲律宾洪门进步党三宝颜支部复选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回望(人民家书)
时间:2025-9-18 08:40
0
42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新华社发
西南联大学生在做实验。新华社发
穆旦写给唐振湘的信件。资料照片
闻一多
226
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孙星配音
朱自清
236
一级演员、原总政话剧团刘纪宏配音
张伯苓
130
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瞿弦和配音
浦江清
225
配音演员王磊配音
蒋梦麟
315
配音演员任亚明配音
穆旦
192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曲敬国配音
94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广大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本期“人民家书”摘编了西南联大6位学人的珍贵家书,讲述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他们以笔为矛、以学为盾,在艰难岁月中守护文化火种,用教育延续民族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读这些珍贵的家书,在字里行间触摸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重温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
——编者
闻一多:
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
(1938年4月30日)
贞:
我们自从二月二十日从长沙出发,四月二十八日到昆明,总共在途中六十八天,除沿途休息及因天气阻滞外,实际步行了四十多天。全团师生及伙夫共三百余人,中途因病或职务关系退出团体,先行搭车到昆明者四十余人,我不在其中。教授五人中有二人中途退出,黄子坚因职务关系先到昆明,途中并时时坐车,袁希渊则因走不动,也坐了许多次的车,始终步行者只李继侗曾昭抡和我三人而已。
我们到了昆明后,自然人人惊讶并表示钦佩。畅今甫在长沙时曾对人说,“一多加入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材走”,这次我到昆明,见到今甫,就对他说“假使这次我真带了棺材,现在就可以送给你了”,于是彼此大笑一场。途中许多人因些小毛病常常找医生,吃药,我也一次没有。现在我可以很高兴的告诉你,我的身体实在不坏,经过了这次锻炼以后,自然是更好了。现在是满面红光,能吃能睡,走起路来,举步如飞,更不必说了。
途中苦虽苦,但并不象当初所想象的那样苦。第一,沿途东西便宜,每人每天四毛钱的伙食,能吃得很好。打地铺睡觉,走累了之后也一样睡着,臭虫,革【虼】蚤、虱实在不少,但我不很怕。一天走六十里路不算么事,若过了六十里,有时八、九十里,有时甚至多到一百里,那就不免叫苦了,但是也居然走到了。至于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种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是叫我从何说起!途中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还没有写。十几年没画图画,这回却又打动了兴趣,画了五十几张写生画。打算将来做一篇序,叙述全程的印象,一起印出来作一纪念。画集印出后,我一定先给你们寄回几本。还有一件东西,不久你就会见到,那就是我旅行时的相片。你将来不要笑,因为我已经长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这次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但大家都说只我与冯芝生的最美。
昆明很象北京,令人起无限感慨。熊迪之去年到这里做云南大学校长,你是知道的。昨天碰见熊太太,她特别问起你。许多清华园里的人,见我便问大妹。鹤雕两人应记得毛应斗先生,他这回是同我们步行来的。这人极好,我也极喜欢他。
今天报载我们又打了胜仗,收复了郯城。武汉击落敌机廿一架,尤令人奋兴。这样下去,我们回北平的日子或许真不远了。告诉赵妈不要着急,一切都耐烦些。她若写信给大司夫,叫她提一笔说我问过他。
你目下经济情形如何?每月平均要开支多少,手中还剩多少?日子固然不会过得太好,但也不必太苦。我只要你们知道苦楚,但目下尚不必过于刻苦,以致影响到小儿们身体的发育。大舅在何处,他家情况如何,盼告我。
多
四月卅日在昆明
▶▶▶家书背后
1932年8月,闻一多(1899—1946)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清华和北大、南开都迁至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闻一多接到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信后,决定推迟休假到长沙任教。由于战局急剧恶化,三校又奉命远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从长沙西迁昆明是分为两路走的。一路约有800人,从长沙搭被炸得疮痍满目的粤汉路火车到广州,由广州坐船到香港,再由香港转到海防,然后又从海防搭滇越铁路到达昆明。他们由火车转轮船,再由轮船转火车,全程约耗10至14天。另一路包括300名左右男生和少数教授,他们组织了一个徒步旅行团,从长沙穿越多山的贵州省一直步行到昆明,全程3500里,耗时两个多月。
闻一多参加的就是第二路“湘黔滇旅行团”,想通过这次徒步横穿湘黔滇三省体察国情民情。此时,闻一多已年近四十,身体状况并非最佳。出发前,有学生担心闻一多的身体劝他坐车,闻一多说:“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在15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队伍到达昆明城。两天后,闻一多给妻子高孝贞写下了这封家书。
坚持步行,他内心很自豪。在长沙时的玩笑话,尽显教授间的幽默和闻一多的豁达。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宣布解散。7月11日,西南联大最后一批学生于早晨7点离开昆明北上。当日,“抗战七君子”之一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4天后,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的李公朴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西南联大教师宿舍门前。
闻一多以生命诠释了何为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何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士人风骨。
(孙亚慧)
朱自清:
“唤起民众”正是教育者的责任
(1940年6月26日)
桂萼先生:
您主编的《警钟》,我已见到两期了。你们的努力,我是很敬佩的。
张兴旺先生来,谈起双江离昆明有二十八站路。在这样遥远的边区,《警钟》真是特别需要;听说你们诸位编好了稿子,得拿到省城来印,这种毅力真是可惊。在大城市里,见到的出版物太多,觉得不稀罕。但在双江这样的地方,能有像《警钟》的刊物,确是不容易。平常觉得文字宣传的力量,似乎并不怎样大;但双江唯一刊物的《警钟》,我相信力量一定宏大。这一方面是双江民众最适宜的精神的粮食,一方面也是双江民众对外的喉舌;我们读了这刊物,引起了对于边区的兴趣和关心。
前在报上见到,您所在的双江师范,还编有丛书。这想来也是你们诸位的工作。这种工作,和《警钟》相辅而行,真是相得益彰。从前说“开通民智”,现在说“唤起民众”,这正是教育者的责任。在这抗战时期,教育者这种责任,尤其重大。可惜许多教育者忽略了这种责任。你们诸位这样孜孜不懈的努力,实在是我们教育的好榜样。我说教育者,也包括着文艺工作者。你们诸位确是站好了教育的岗位和文艺的岗位,将来的影响一定很大。大城市的人应该看着你们诸位的榜样,鞭策着自己向前去。
敬祝
进步!
朱自清
一九四〇年六月二十六日 昆明
▶▶▶家书背后
1940年,战火的阴影笼罩中国。正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1898—1948)写下一封信,寄给了彭桂萼。
彭桂萼是边疆教育实践家、学者与爱国诗人,活跃于抗战时期的文艺和教育界。西南联大期间,他与朱自清等文艺前辈保持密切交往,并带领学生开展抗日宣传。在云南双江简易师范学校,他倡议成立“警钟文学社”,并主编《警钟》季刊。《警钟》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刊登了大量唤醒后方民众反抗日本侵略的作品,朱自清本人也曾为《警钟》撰稿,以实际行动支持边区文艺事业。
在遥远的边区,一份刊物、一篇文字就是唤醒民众的火种。朱自清在信中称赞《警钟》是“精神的粮食”,也是“对外的喉舌”,是大城市人的榜样和鞭策。在他看来,文艺工作者也是教育者的一分子,肩负着唤起民众的责任。
1937年随清华大学南渡后,朱自清辗转来到昆明。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里,他曾以变卖衣物贴补家用,但他的文化担当与民族大义毫不动摇,坚持教学与写作。在西南联大,他继续开设中国文学史、古典诗文等课程,培养青年学子,并在课堂与文章中强调民族精神。与此同时,他把目光投向边区文艺事业,关切那些在艰难条件下仍努力办刊、写作的同道。这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正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弦诵不辍”的精神写照。
(刘峣)
张伯苓:
抗战停止之日,亦即三校复校之时
(1942年3月)
梦麟、月涵先生台鉴:
敬启者:苓年来宿疾时发,又加参政会驻会委员会不时开会,未能赴昆明协助校务,不胜歉仄。诸蒙偏劳,心感!心感!
太平洋战争爆发,暴日徒自速其败,云我与同盟国之最后胜利为期当不在远。而我抗战停止之日,亦即我三校复校之时。展望将来,弥感兴奋。
关于敝校复校事,拟先作人事上之准备。现时敝校教授人数在西南联大占全数不及十五分之一,较之敝校战前相去悬殊,将来复校必感才荒。前此因无急需,敝校遂未多聘新人。兹为复校计,不得不有所增聘,以为复校之准备。
先生爱护敝校素所铭感,且我三校本以往一贯合作之精神及将来互相协助之友谊,区区之意,定荷赞助。除详情请杨石先、黄子坚、陈序经三教授面商外,特此函达,至祈鼎力玉成,不胜感祷。
专此,顺颂教安
▶▶▶家书背后
1942年3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1876—1951)写信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展望抗战胜利后的学校重建大业。
虽因宿疾和参政会事务未能常驻昆明,张伯苓却始终牵挂这所临时大学的命运。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侵略——“抗战停止之日,亦即我三校复校之时。”同时,他也敏锐地看到,抗战期间,大量师生流离失所,教育体制遭受重创,未来复校时势必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他主张提前增聘教授,未雨绸缪。
这封家书语气谦和,透出一位教育家深沉的忧虑与远见。“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校舍遭日军轰炸,张伯苓大义凛然:“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这种信念,与他在这封信中强调的“复校先育人”一脉相承。
自1938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以来,3位校长在联合办学中并肩携手,共同守护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北大、清华复员北平,南开重建天津。面对师资短缺问题,各校积极延揽新进学者,并启用西南联大培养的青年教师以弥补空缺。
重读这封书信,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张伯苓的心声,更是3位校长共同的家国情怀与教育担当。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教育延续民族的精神与希望,共同支撑起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
(刘峣)
浦江清:
被窝已自己能缝,袜子也自己能补
(1943年1月9日)
企罗:
多时未写信,因在研究所中赶一篇文章,即付学报出版之故。现文章已告一段落,可以闲谈了。闻上海生活甚高,我们这里也在高山尖儿上,在内地推为第一。公米到八百元一石。我们的薪津是原薪加生活津贴若干、再加米一石(折价),每月大约有千六七百元。但是一个人用度,每月超出千元。省则也要千元。
比较起来,教界人甚苦,而联大毕业生他们找到事情,往往薪水在老师之上。因为昆明有钱的人仍多,所以市面极繁荣。各种东西都有。三五牌纸烟在小摊上可得,白锡包等极不稀奇。联大教授们抽本地纸烟,每包二元五角,其劣可知。除粽子不见外,此地吃的东西,可说是样样都有。但是我们不能享受。在城中不免见了口馋,所以用钱便费,到乡下便一切断念。
我们在乡下及城里的包饭是每月五六百元,城里好些,每顿有肉,牛肉每斤十七元、比猪肉便宜一半,所以常吃红烧牛肉。乡下则每隔二天,有时候隔一天,吃一次肉。我除一天三顿饭外,每天早上吃一个或两个煮鸡蛋(每个一元五角),每晚八九点钟吃烤白薯一只(约二元),水果不能常吃,花生米则买生的自己炒,便宜不少。在营养上是可以的。
我们系里,一多最穷,其家尚维持一用人,乃是北方同出来的老妈子,年纪六十岁了,要推给别人也不容易。佩弦也穷,上次进城,检出一件皮袍、两样磁器付拍卖行。大概东西带在这里多的,还不要紧,卖去一个毯子,可以贴好几个月。一件皮大衣,要一万元以上,一部《辞海》可卖七八百元。
至于城里警报,偶或有之,但均不妨事。乡下更为安静。我的身体,还不能恢复到在上海时一样,因为福建带来的疟疾,余势尚在,有时疲劳后,要发小寒热。但比初到时,身体已好得多了。单人生活,颇有进步,例如被窝已自己能缝,袜子也自己能补,小衣服自己能洗,被单等则闻家老妈子洗。
另外,做菜也有点趣味想学,这里有人能做菜,唯仆人不听其指挥。要么自己动手,要么一切听他。想吃卤白菜、薰青豆等,此间无之。上次在一个南方粥店内吃过一次粥,两碗粥,两碟菜,一碟是油花生,一碟是素炒豆腐干青蚕豆等,一算账是廿三元!此间有新蚕豆上市,亦一奇也。
江清
▶▶▶家书背后
浦江清(1904—1957),上海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识渊博、通贯中西。1936年,他和张企罗结为连理。1937—1945年间,浦江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战时关山阻隔,夫妻相聚甚少,情感交流主要诉诸纸笔。胜利后,浦江清和张企罗把两地书合在一起,后人珍藏至今,视为传家宝。
战时,浦江清关心忧思之事很多,上到国家前途、战局变化,下至亲人安康、儿女教育,都使他牵挂焦虑;再加上物价飞涨、薪水微薄,为了多给家里汇生活费,他又尽量克扣自己。然而,在家书中,他的用语却不乏幽默与亮色,清贫的生活在他笔下显得饶有情趣。这既是为了安慰妻子,更是因为他有崇高的理想与信念,那就是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文明必将绵延长久。
这封写于1943年1月9日的家书,呈现了当时的真实生活景象。当时是抗战相持后期,物价飞涨,知识分子入不敷出。当时米价已达每石800元,而教授们的月薪加津贴不过一千六七百元,维持基本生活便显拮据。在艰苦环境中,教授们不得不自力更生。浦江清提到的生活细节,反映了知识群体在战时的普遍处境,凸显出战火之下学者“困厄中自立”的风貌。
从浦江清的家书可以看出,即便研究环境简陋,爱国知识分子们依旧在战火中维持学术,守护精神火种。这正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写照,也是深沉的家国担当。
(周姝芸)
蒋梦麟:
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一切
(1943年1月2日)
适之兄大鉴:
数月前上一书想已收到。兄卸职后,以行止一时未能决定,故未作函奉候。现闻兄尚有若干时勾留,未识任何工作?弟意兄可在美任教,暂维生活,此时似可不必急于回国,医言不宜高飞,何必冒此一险而强行。战后国家大事,即以文化教育而论,头绪纷繁,吾辈均须努力以赴之,以求成绩于百年之后。
兄在任五年,对于国家已有极大贡献,此时稍作休息,谁其能非之。联大苦撑五载,一切缘轨而行,吾辈自觉不满,而国中青年仍视为学府北辰,盛名之下,难付其实。图书缺乏,生活困苦(物价较战前涨百倍以上),在此情形之下,其退步非人力所可阻止。弟则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一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总觉难免,有时不免痛责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数月前在渝,孟真责我不管联大事。我说,不管者所以管也。但我三年以来,两年中著一本《书法之原理与技艺》,近月来著成第二册。其首册曰“书技”,次册曰“书艺”。自四二年一月起,夙兴夜寐,从事学习英文,亦稍觉进步,去年尽力精读,用字造句丝毫不肯放松,盖以书法而应用于文字也。
弟今五十八矣,以将近花甲之年,而雄心如此,得毋被人笑为愚而迂乎?然吾之用意,在立身教以启后学耳。吾家有长寿种,先严八十无疾而逝。近来卫生与医学进步,弟希望能至八十以上,或有二十余年可为国效力。以此二十余年中,以三事为目的。一弄书法,二办学校,三写英文(使西洋能真正了解中国);如精力就衰,先去写英文,继去学校,最后以书法终吾身。联大与弟个人之事,大致如此,愿与兄一商北大校事。
方针:以北大之向来一贯政策,并蔡先生治学立身之精神为基础,战后在北平创立一文史与自然科学之中心,而以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附之,而尤以文史为中心之中心。外国文:凡学生无论习何科,必通一外国语,而习国文者尤所必需。此点不必详说,而兄当与弟同意也。群性、个性均加以适当之训练。学科程度当加以严格之训练,以期一般程度之提高,不及格者饬令留级或退学。请美国大学在北大设讲座,并准派学生数人留学美国大学,而给以奖学金(Scholarship)。此事当与各大学个别接洽。此事请兄在美便中接洽,未识可行否?
此请旅安,并贺新禧
弟梦麟启
一月二日
▶▶▶家书背后
1943年初,正值抗战战略相持时期。1月2日,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同时与梅贻琦、张伯苓一道主持西南联大的蒋梦麟(1886—1964),写下了一封长信,寄往大洋彼岸的胡适。这封家书既是对朋友的关切之语,更是对民族教育命运的深沉思考。
蒋梦麟在信中劝慰胡适,战时国家大事纷繁,教育重建任务艰巨,希望胡适暂且留美,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蒋梦麟在信中坦言,西南联大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苦苦支撑,书籍稀缺,物价飞涨,师生生活困顿,自己也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但他坚定着“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
在困境之中,蒋梦麟依旧夙兴夜寐,学习英文,练习书法,希冀在有限的岁月里办好学校,通过英文写作使西方真正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他在信中为战后北大的复兴描绘了蓝图:以文史与自然科学为中心,辅之以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所有学生必须精通一门外语;强调群性与个性的培养;实行严格的学业考核;与美国大学建立联系,设立讲座并派遣留学生……这些设想,既延续了蔡元培时期北大的精神传统,又着眼于中西交流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战后国家大事……吾辈均须努力以赴之,以求成绩于百年之后。”这封书信让我们看到,一位教育家如何在战火中坚守,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胸怀长远,以百年为尺度思考民族教育的未来。
(刘峣)
穆旦:
心中有物,良心所迫,不得不写一点东西
(1944年11月16日)
振湘:
你的信今日收到,真是意料之外的,你竟在贵阳了。你自到零陵,就不自主的来了个长途旅行,看你的信非常有现实性和戏剧性,一方面觉得有趣,一方面羡慕你的机遇,在这些被征同学中,你的变动该算最大,见闻最新。只要不死,(好在你还能逃难)我想一得休息,你会写下点什么来的。现在是,不是先有文学兴趣而写作,而是心中有物,良心所迫,不得不写一点东西的局势。
我们这边都谈论,关心,而且呈现动摇。很大的苦闷压在人的心上。前后左右都悲观,有了别国的光荣,更显得自己的不成。这一些,还是不去提它罢。
我还清楚记得那晚送别你在小馆和你吃水饺喝酒的情形。每次读你信,都和那情景一比,觉得真是差远了。你这一年真不算白过。你要去昆明,不知是否官派,如无必要,何不到渝一行?昆明和贵阳一样,有点紧张,你若到那里,又是掉在老生活圈子了。自然,你很怀念,我知道。
江瑞熙仍在金碧路426号德华行里住,他在机场作事。你以前来信,我都给他看过了。我曾给你往柳州寄一信,不知你看到否?
我的生活如常,每日工作不多,看看书,玩玩,很应了人们劝我“安定一下”的话。这里有《华声》半月刊是清华同学办的,你如有稿,可寄我转去。
望你多来信,写多点,我也好知道些外间变动。再谈了,祝好。
良铮
十一月十六日
▶▶▶家书背后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翻译家。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昆明,发表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等作品。1940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1942年,穆旦作出了投笔从戎的决定,响应国家“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任中校翻译官,奔赴缅甸抗日战场。后来,他根据入缅作战经历创作了《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阻滞的路》《活下去》等作品。
收信人唐振湘,又名唐怀,笔名白炼,1940—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法商学院,曾从军任翻译。1944年,抗战进入相持到反攻的关键阶段。知识分子们一方面承受着战局带来的不安,另一方面思索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应民族苦难。穆旦在这一年的11月16日写给唐振湘的这封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
穆旦回忆二人分别时场景,那是战乱中的温暖瞬间。然而一转眼,唐振湘已辗转漂泊,亲历动荡战事。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一代青年的缩影。青年们在苦闷中寻找出口,文学便是他们的战斗。穆旦的诗与信件,如子弹与号角,把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结。
(周姝芸)
感谢相关研究专家张曼菱、金富军、余浚、陈奇佳、易彬、龙美光襄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8日 第 06 、07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