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勾勒文明星河璀璨图卷

时间:2025-9-2 09:09 0 5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公元1世纪铜釜(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公元20世纪初头饰“托朱兹”(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藏)。黄维摄




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二世纪红砂岩磨盘(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博物馆藏)。黄维摄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8月27日,“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支持,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
据悉,这是上合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北京举办文物联展。展览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代表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物证。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灿烂星光,反映了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深厚文明底蕴,展现了各成员国经由丝绸之路进行文明对话、互学互鉴的历史进程。
追溯悠远文脉
走进序厅,一幅丝绸之路地图映入眼帘。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孕育了中华文明、中亚文明、古印度与南亚文明、古波斯与西亚文明、古斯拉夫文明等众多璀璨文明,汇聚成绵延万里的文明星河。千百年来,得益于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这些文明在长期交流交往中彼此欣赏、相互借鉴,更加熠熠生辉。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王志强介绍,展览分为9个单元,分别呈现了各个国家的文明简史,反映了源远流长的文明脉络。展出的文物既是各国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明瑰宝;既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也书写着区域文明交融的动人篇章。
在中国展区,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龙山文化镂空高足黑陶杯,到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西汉陶砖,从唐三彩、宋钧瓷、元青花,到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传承数千年的火与土之歌,咏唱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旋律。彩陶神人纹双耳罐是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典型器物之一,罐体肩腹部以黑彩绘制抽象化、几何化的神人纹,这是融合人形与蛙形的复合纹饰,象征先民对生命繁衍和水资源的崇拜。
与之年代相近的巴基斯坦陶女神像,同样表现了先民的生育崇拜。这件小巧的女性陶像出土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遗址,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其发型夸张繁复,佩戴饰物,突出的胸部和臀部象征着生育与繁衍,可能是母亲神的塑像。
早在5000年前,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先民便驯化了马匹并开始骑乘,促进了民族迁徙、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公元前3000年的马趾骨,出土于哈萨克斯坦北部波泰遗址,带有明显的磨削和抛光痕迹,两侧边缘分布着几组数量一致的刻痕。专家认为其可能用于巫术祭祀仪式,是研究欧亚草原早期马文化的重要物证。公元前2000年的马首形权杖,由一块黑色石材制成,杖头浮雕马首,线条锐利,形态生动,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斯坦先民高超的石雕工艺,也反映了马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见证文化交流
展厅里,丰富多彩的文物组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诉说着族群迁徙、交融互动的故事。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公元1世纪铜釜,出土于罗斯托夫州列蒙特诺耶村佩夏内四号墓地,是萨尔马泰人的随葬品。此釜为圆腹,高足,口沿外翻,附四耳,其中二耳为山羊形,二耳为环形。釜腹环饰一道凸起的绳纹带。据介绍,萨尔马泰人以游牧为主,其贵族墓葬中随葬贵金属手镯与颈圈、金饰牌、兵器、精美马具、青铜釜等,还有异域陶器、玻璃器、银器等,这些文物是萨尔马泰部落与周边地区广泛交往的明证。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贵族女性黄金面具(复制品)引人注目。它是楚伊河谷沙姆希墓地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年代为公元4—5世纪。面具以整片金箔捶揲而成,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精湛技艺。面具的双眼镶嵌玛瑙珠,挺直的鼻梁为单独制作后镶接,嘴部以凹槽勾勒轮廓。面部装饰松枝纹,象征“生命之树”。
白俄罗斯明斯克州利特瓦村出土的银腰带精美华丽,是公元14—15世纪克里米亚珠宝工艺精品。它以高纯度的白银打造,鎏金细纹与乌银镶嵌交错生辉,搭扣呈欧洲哥特式风格,圆牌上的纹饰具有鞑靼文化特征,体现了东西方工艺与审美的交融。
在众多展品中,有几件与龙相关的文物引起了记者注意。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玉猪龙,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形玉器之一。它以岫岩透闪石玉精心雕琢而成,猪首象征农业丰饶,龙身寓意土地繁衍,环形躯体与中央大孔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博物馆收藏的红砂岩磨盘,出土于塔克西拉遗址群锡尔卡普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底座雕刻龙脸鱼身图案,别具特色。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浮雕龙头,出土于布哈拉地区瓦拉赫沙古城遗址。龙的造型逼真,张口露齿,额上有前弯小角。专家推测这是公元8世纪的建筑构件,可能代表着等级身份。
王志强说,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性符号,龙的形象出现在上合组织多个成员国的古代文物中,是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展现丝路盛景
骆驼是丝绸之路文化图谱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商人、使者牵骑着骆驼,满载珍品百货,穿越茫茫大漠,清脆的驼铃奏响了千年不绝的丝路乐章。
唐代丝绸之路繁荣发展,骆驼与胡人形象常出现在塑像、壁画中,反映了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此次展览中有一件体形高大的唐代浅绿釉骑驼陶俑,出土于陕西西安独孤思敬墓。胡人骑在驼背上,右手高举,似在扬鞭驱赶骆驼前行,骆驼昂首嘶鸣,尾巴上扬,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休憩后再出发的场景。
塔吉克斯坦的片治肯特古城(公元5—8世纪)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有着“东方庞贝”的美誉。片治肯特古城出土的石块上用黑色墨水书写了3行粟特文,书体风格优美,推测出自职业书法家之手。这说明粟特人(塔吉克族的祖先)在公元5—8世纪已经创造出成熟的文字体系。同样出自片治肯特古城的刺猬形陶器造型别致,背部至后脑勺饰有箭状细线,模仿刺猬的刺,头部饰点状纹样,鼻部有一穿孔,便于婴儿吸吮奶液。此器推测为喂养婴儿的用具,体现了粟特陶工的匠心与工艺。
青花瓷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莲池鸳鸯图菱花口盘为景德镇窑烧制而成,通体使用从西亚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绘制图案,呈色靛蓝沉稳。图案由多层装饰带组成,布局繁满而结构清晰,内底饰有莲池鸳鸯图,又称“满池娇”图。王志强介绍,这种青花大盘或为元代统治阶层用品,或为西亚、中东地区订制的外销瓷器。
伊朗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萨法维时期(公元16—18世纪)青花瓷瓶,出土于阿尔达比勒,带有阿巴斯一世款识。萨法维王朝对青花瓷的喜爱深受中国影响,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伊朗的中国瓷器风靡萨法维宫廷,这也激发了伊朗工匠的本土再创造。这件瓷瓶将波斯器形与中国纹样巧妙融合,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成果。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王志强说,希望广大观众走进展厅,在跨越千年的文物珍品中探寻不同文明的根脉,感悟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智慧。(本报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2日 第 0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