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环球热点)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9/8c12a8e4-ff7f-4f3e-b356-d8fe83336f9c.JPEG1938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刊文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部分截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供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9/61048449-af3e-45b6-9c40-13da99161628.JPEG
1932年2月7日,《纽约时报》刊文介绍中国军队坚守吴淞要塞时配发的照片。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供图
在中国抗战时期,作为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持续关注中国抗战历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近日提供的一项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认为,《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以独特的第三方视角,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军民体现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我们决心不向日本侵略者屈服。我们准备牺牲生命来坚守要塞。”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纽约时报》引用中国士兵的话
“手无寸铁、已解除武装并准备投降的中国士兵,被日军系统性地集结并屠杀”“不仅是军人,南京的平民也未能幸免。无论男女老幼,日军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屠杀。任何因惊慌或恐惧而在日军到来时试图逃跑的人,都有可能被当场射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陷。1938年1月9日,记者杜丁·蒂尔曼在《日军暴行标志南京陷落》一文中,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报道说,日军大规模处决战俘、洗劫城市、屠杀平民、强奸妇女以及恶意破坏财产等罪行,“将在日本军队和整个国家的声誉上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1937年8月15日起,日军对南京展开持续大轰炸;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报告指出,日本侵占南京前后,犯下了累累罪行,却通过虚假宣传,对外营造安定祥和的假象。《纽约时报》通过其驻南京记者、留守南京的外籍人士等,对日军南京暴行进行了真实记录和揭露。据统计,在此期间《纽约时报》刊登与日军南京暴行相关的报道达100篇左右。
“这些报道打破了日本的虚假宣传,揭露了日军侵华的真实目的,给日本造成舆论压力。对当下而言,这些以‘第三方’视角记录的文本已成为证实日军暴行的史料,对驳斥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否认和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谬论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绍华说。
报告说,面对日军暴行,中国军民毫不畏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进行了长期而持久的斗争。对于中国军人在战场中展现出的昂扬斗志,《纽约时报》多次予以赞扬。
1937年12月13日,《纽约时报》报道称:“在南京,中国士兵展现了他们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承受巨大打击并坚守阵地的非凡能力。尽管大多数士兵没有报酬,也没有食物,且没有给伤员任何照顾,中国军队仍迫使日军推进每一寸土地都付出惨重代价。”
为支援抗战,普通民众、学生等群体积极参与。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纽约时报》刊文认为,中国学生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激发起爱国热情,鼓舞大众抵抗侵略者。农民为军队运送物资,妇女担任医生、护士,文化界积极创作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教育领域为工农业重建培养人才,各阶层人士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8年1月15日,《纽约时报》介绍一位刚对中国一些省市进行考察的外国军事官员报告。报道称,他看到了民众和官员的冷静与坚定;他还注意到中国人令人惊叹地能够忍受苦难,在清醒地认识到日军进攻所带来的种种恐怖之下而不被其所击垮。
“在抗战中,中国军民体现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随着战事持续,《纽约时报》在报道中逐渐从中立态度向同情中国转变,塑造了中国英勇抗战、坚忍不拔的抗战形象,有助于争取国际同情、支持和援助。”胡绍华说。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对抗日斗争的热情,身体健壮的士兵们不断接受训练,每个人都唱着战歌,到处都能看到对国共统一战线的支持。”
——1938年8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海军上尉卡尔逊到达晋察冀边区总部
“曾是科罗拉多州教师的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如今在中国共产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称,她正在这一地区(陕西西安)与共产党人合作,致力于联合华北的大批军队共同抗击日本。她一直通过无线电广播宣传,支持这一运动。”
这是西安事变发生后,《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介绍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文章,讲述了她通过无线电广播报道西安事变的经过。报道说,中共积极推动谈判和平解决事变意义重大,“其目的是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西安事变)表明中国人民决心抵抗日本侵略”。
“这些报道呈现了中共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呼吁国民政府改编红军共同抗日,展现了中共的政治引领作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张丹萍表示。
报告显示,抗战时期,《纽约时报》通过驻华记者采访、国际人士探访等方式,向外界报道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地建设等方面情况。
全面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利、一些国际观察人士对局势抱有悲观看法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上尉卡尔逊决定亲身探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访问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外国军官。通过数个月近距离观察,卡尔逊得出结论:“中共对名义上在日本占领下的华北各省的控制已高度组织化,且越来越有效。”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为何能有效延缓日军侵略步伐、牵制日军军力?《纽约时报》试图探寻背后的原因。
报告指出,多数报道将其归功于中共坚持持久战原则、灵活机动的游击战。1938年1月,一篇题为《中国战争进程迫使日本暂停攻势》的报道称,日本要求对中国进行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而中共对日作战的首要原则是分散抵抗。报道认为,应采纳中共的“全民组织化”做法,发动全体民众成为支撑抗战的基石。
1938年2月,一篇题为《中国以消耗战为战略基础》的报道认为,中日之间激烈的正面战斗,正在让位于规模较小的机动部队的战斗,中共与侵略者进行消耗战的战略可能更适合于中国抗战。另一篇报道通过采访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解释了游击战的基本战术,就是通过不断壮大抗日军力,依靠当地人民支持,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小股部队积极进行打击,各个击破。
“《纽约时报》对中国抗战的报道,以第三方视角,展现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张丹萍表示,在政治引领上,中共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战略战术层面,中共坚持持久战、游击战,不断发展敌后根据地;在军事贡献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和抗击日军;在社会动员方面,中共将群众有效组织起来,群众成为支撑持久抗战的基石。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极为宝贵”
“中国人民是我们的好盟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1944年2月20日,《纽约时报》刊发题为《中国坚守阵线》的报道
报告说,《纽约时报》驻华记者阿特金森将中国抗战所作出的贡献总结为4个方面:一是中国武装抵抗日本时间长,这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性。二是中国牵制了大量日军,这对在南太平洋作战的美军和澳大利亚军队提供了支持。三是中国协助建设空军基地,这些基地成为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据点,对彻底粉碎日本的战争能力至关重要。四是中国抗战意志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对美友好。
阿特金森因此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极为宝贵,值得尊重和认真对待”,中国是一个优秀的盟友,中国人民值得信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统计,抗战期间,《纽约时报》刊发了6000余篇与中国抗战相关的报道,占同期涉华报道总量的1/3,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半年,报道量高达1381篇。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共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曲媛表示,在局部抗战时期,《纽约时报》的报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抱有同情,但并未意识到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性。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深入,中国抗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中国长期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在战略上为盟军取得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张丹萍表示,《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抗战的报道,虽然在初期存在消息源、立场倾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性,但总体来看,其报道揭露了日军侵华的真实面目、塑造了中国顽强抗战的积极形象、推动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报记者 彭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9日 第 10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9/75a946f4-4065-40b9-bfd9-f75fc6977816.png?id=9cf60f37-e786-4a37-8d13-3978bcb928e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