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 增进民生福祉(议政)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a6ad0c46-1b53-4c2d-8be5-6f4171d26d34.JPEG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木脚村,支教大学生在给孩子们上人工智能实验课。
李尚引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2939ccaf-1048-40c2-824f-73a4375308b0.JPEG
江苏东台市成立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影像云诊中心的医务人员正在集中读片。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b7ee3ced-339b-4396-a372-d3368a2db2e8.JPEG
四川成都双流区永安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生物城学校,新生在操场上奔跑。
李向雨摄(人民视觉)
教育、医疗是关系百姓生活福祉的两件关键民生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在医疗资源配置上精准发力,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焦虑?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以区域教育医疗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加大高质量教育医疗资源供给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需求持续升级,尤其对优质公共资源的期待愈发强烈。这一变化既反映了民生福祉的改善,也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高质量的资源供给仍存在缺口,如进一步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和乡村医疗服务保障难度加大、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和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持续增长等。”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党组书记丁学东表示。
丁学东建议,有针对性地提高优质资源供给占总供给的比重,可综合运用国家规划、财政、金融等杠杆,在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质量公共资源供给。
优质医疗资源离不开好医生。“让百姓就近找到好医生,需优化医学教育布局。”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
调研中,张文宏发现只有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医学教育改革深度协同,才能从源头保障基层拥有足够且足以让群众信任的好医生。他建议,教育、卫生健康等多部门联手,根据各地人口、疾病情况和规划,定期发布哪里缺什么类型医生、数量缺口多少,画好实时“人才缺口地图”。通过定向扩招、本地培养方式,重点扩大紧缺专业招生,在医疗人才匮乏地区推行“本地招生、本地就业”模式,为基层精准输送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关注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有的学科点区域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都很高,但一直未被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许唯临说。
许唯临建议,加强西部地区特色化“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引导西部高校以特色促发展,增加对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学科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的评价,进一步发挥“双一流”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进而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机制,合理调配资源与需求
教育、医疗资源是有限的,“撒胡椒面”式的资源配置不仅难以提高服务质量,更易造成资源与需求的错配现象。
“针对老龄少子、人口达峰的趋势和群众对服务质量、体验感需求的不断升级,建立健全以数据为基础的公共资源配置管理体系,结合对区域人口和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数据变化,对资源需求变动开展精准预测,科学指导资源配置。”丁学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长期关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在他看来,应在人口流入量大、普高学位紧张的地区动态调整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的学位供给,引导部分生源萎缩的中职学校转型为综合高中。同时,加快研究适应职普融合的考试方式,消除中职教育“普高化”倾向。
当前,很多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的核心区域,没有完善的机制很难合理调配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王春秀结合闽宁教育协作的实践,为东西部教育协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协作机制还不够系统。东西部教育协作多以短期研修、随机交流等互动形式为主,缺乏系统化的跨区域联合教研、课题共研、人才共育等长效机制。”
王春秀建议,制定“十五五”东西部教育协作专项规划,提升协作刚性,推动教育协作由“活动型”向“机制型”转变,由“点式互动”升级为“链式协同”;优化激励政策,制定专项职称评定倾斜政策,实现帮扶教师在受援地参与职称评审,强化输出地的激励保障;支持东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西部打造跨区域的科创平台,为西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科技赋能优质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优质公共资源的使用效能是委员们的共识。一些地方已开始实践探索。
在湖北武汉,“武汉教育云”统筹调动全市优质高中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课程共享,远城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数字教育实践取得的成果证明,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行也必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孟晖说。
孟晖建议,实施保障优质资源高效共享的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行动,尽快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技术规范,打通底层数据通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结构合理、互联互通的核心平台体系,改变当前平台多头建设、系统割裂、数据不互通的局面。
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育公平,同样可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建议,构建“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能化体系,赋能家庭医生。诊前借助智能问诊与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预测风险并实现个性化干预;诊中依托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和远程会诊,提升诊疗质量,实现精准分级诊疗;诊后通过智能语音外呼实现居家随访,“让指尖上的优质医疗服务惠及全民”。
吴浩还建议,推进智慧村卫生室建设,通过移动智慧巡诊车等,开展偏远村居的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力打通偏远村居百姓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健康获得公平性、可及性。同时,构建基层医疗卫生大数据预警平台,强化基层“哨点”作用,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记者 易舒冉)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4日17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