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8-13 11:23

追寻共同抗战记忆 感受三湘发展脉动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3/686dbb33-34b8-45eb-9dcf-dcadff77baa4.JPEG

采访团在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参观。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3/f27b6ee7-6ee2-4723-8f1b-0f44dd545f84.JPEG

采访团记者在湘西竹山苗寨体验手工磨制豆浆。
“抗战胜地 三湘新貌——2025年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近日举办。在为期8天的活动中,来自两岸以及香港共31家媒体的40余名记者走访长沙、常德、衡阳、怀化、湘西等地,追寻共同抗战历史记忆,感受湖湘文化底蕴,见证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没有这些先贤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居乐业。”台湾《观察》杂志社记者陈淑英表示,只有亲身感受了过去的血与泪,才知和平得之不易,希望通过报道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真实的抗战历史。两岸同胞要继承抗战精神,携手努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铭记历史
“一纸降书落芷江,山河无恙慰忠魂!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洗刷耻辱、扬眉吐气的地方!也是包括我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战、抵御外侮的胜利受降之地!”
走进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解将采访团成员带回到80年前,重温大败日寇、接受投降的那一刻——
1945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签下降书,确认了日军向中国投降的所有条款,部署了包括台北在内的全国16个受降区101个缴械点,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这是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前赴后继,凝聚起伟大的抗战精神。”吴建宏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许多台湾的抗战老兵后代、家属以及青年学生来到芷江,跟随抗日志士的足迹重温历史,感悟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在海峡两岸同胞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希望台湾同胞尤其是年轻人都来大陆、来湖南走走看看,感受我们民族复兴的荣光。”吴建宏说。
活动期间,采访团还到访长沙县影珠山抗战遗址,听抗战老兵余炳纯讲述当年自己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的故事;参观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室,追溯国共合作的抗战记忆;共同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看着那一张张无声的黑白照片,揭露侵华日军迫害中国百姓的历史罪证。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我们中华民族都绝不会屈服。”台湾青年自媒体人简中彦观影后表示,已经将《南京照相馆》的预告片分享给台湾的亲朋好友,“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了解那段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文化共鸣
“开船咯——”
夜幕初上,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桃花源景区,采访团乘船从秦溪五柳码头出发,溯溪而上。起初,前方只见叠陵幽谷,耳畔则有溪水潺潺。随着两岸灯光渐亮,炊烟袅袅的田舍、辛勤耕作的农人、花开正盛的桃林便映入眼帘。有台湾媒体人不禁感叹,“原来这就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作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地,这里因两岸语文课本中的同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为两岸同胞所熟知,也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纽带。在桃花源对台交流展示中心,数百张台湾同胞的留言帖吸引两岸媒体人驻足——“从桃园到桃源,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希望两岸同胞共同守护我们的‘桃花源’”……一段段因“桃花源”而起的真情流露,展现出两岸同胞深厚的文化联结与共鸣。
“每年都有台湾的青年学生来到桃花源景区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桃花源对台交流展示中心负责人陈聪介绍,2018年至今,桃花源景区已接待台湾同胞超1万人次,仅今年1至6月就有3000余人次到访。“我们还面向台湾同胞推出了免票入园、乘车(船)优惠等措施,希望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到桃源参观交流,实地实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意。”
除了“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桃花源,一众华语流行音乐同样是刻在两岸同胞心中的共同文化记忆。在湖南广播电视台,采访团现场观看了《歌手》节目的直播彩排,台湾歌手黄丽玲的精彩演出,引发台下两岸媒体记者的“大合唱”。
“不论是从音乐的角度还是从歌手的角度,两岸都有深刻的联结和牵绊。”《歌手》制片人张丹阳表示,本季节目邀请了多名台湾歌手参与,同时还有许多在湖南实习的台湾青年参与了节目制作。两岸拥有共同的音乐记忆与文化基因,希望《歌手》节目可以促进两岸音乐人士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山乡新貌
造型前卫的“小蛮腰”观景塔、极速狂飙的卡丁车赛道、清凉一“夏”的“冰雪王国”……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丰富的娱乐活动配以“蛙鸣伴稻香”的田园景致,让不少来访的媒体记者直呼“走进了‘世外桃源’版的游乐场”。
梅花村党总支书记刘准介绍,梅花村近年来积极推动乡村农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游客进村赏景,“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去年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5万元,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提到与台湾的渊源,刘准告诉记者,他曾到台北、高雄、台东和花莲等地参访考察,发现台湾乡村旅游业发展成熟,便将其在民宿经营、环境美化、服务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带到梅花村,收效很好。“未来,我们还希望继续学习台湾在养老产业方面的经验做法,将梅花村打造成为老年人‘归园田居’的颐养家园。”他说。
本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由国务院台办、中国记协共同主办。活动中,采访团还到访位于长沙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湖南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参观衡阳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探寻“中国机芯”与精密制造的发展密码;走进湘西竹山苗寨,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文旅发展情况。
在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古城,采访团参观了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等地,不少媒体记者还换上苗族、土家族传统服饰,用镜头向岛内民众展现繁华的沱江夜景风貌。有台湾记者表示,漫步在凤凰古城,不仅能够尽享湘西的独特美景,还能切身体验到浓郁的特色民俗文化,希望台湾朋友也都来看一看,感受湖南的人文魅力。(本报记者 金晨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3日 第 04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3/a5c1b8f0-95d0-4ca3-9700-5e88c5defaea.jpg?id=453806c8-2b1e-4d27-aad4-f92293a7dbd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寻共同抗战记忆 感受三湘发展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