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7-30 09:12

数数“果篮”“菜篮”里的“第一”(“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①)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9d766c3d-62a0-4ae9-886e-b928462e9dbc.JPEG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长乐村千亩高效大棚设施农业和绿色田园生机盎然,绘出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画卷。朱红生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7516625b-5e0a-4dab-8645-048f0125651e.JPEG

上海市静安区,来自崇明果蔬农场的新鲜水果、蔬菜展销活动在大宁公园举行,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购买。李宝洋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e654c435-3451-4c2b-a232-bd4870f0655e.JPEG

顾客在河北省邯郸市一家超市选购蔬菜。郝群英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dd802f15-fe8f-4cd5-8a48-2fb53b68da65.JPEG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5年来,中国高质量地完成“十四五”规划,收获一系列“第一”。
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以及海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吃得更丰富,生活更美好;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中国站上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
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全国每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是绿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一,中国发展绿意浓……
这一个个“第一位”“第一名”,见证中国经济“向新向上向好”的稳健步伐。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聚焦经济社会领域的诸多“第一”,展现“十四五”以来中国了不起的成就。
——编者
一日三餐,中国家庭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份“绿”意十足的蔬菜,一些五彩缤纷的瓜果。
一年四季,中国辽阔的疆域上总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接茬成熟、轮番上市,南来北往间丰富了舌尖的滋味。
这份“畅快吃菜”“水果自由”背后,是中国日益丰盛的“菜篮子”“果篮子”。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中国蔬菜、水果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从盛夏的西瓜、桃子到秋天的柑橘、石榴,从春天的蚕豆、香椿到冬天的白菜、土豆,“果篮”“菜篮”里藏着哪些世界第一?蕴含着哪些新趋势、新变化?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苹果、西瓜、蓝莓到辣椒、土豆,产量世界“第一”真不少
盛夏,正是吃西瓜的时节。从各大商超、农贸市场到社区水果店,西瓜似乎总是“不愁销”,更不愁“供应不上”。
目前,我国西瓜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年产量稳定在6000万吨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不只是西瓜,近期,桃子、芒果、葡萄、荔枝、山竹、椰青、甜瓜等应季水果纷纷上市,种类繁多,让人挑花了眼。中国的水果种类究竟有多丰富?产量有多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水果产量超过3.3亿吨,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分种类看,2024年柑桔产量6791.49万吨、苹果5128.51万吨、梨2098.79万吨、香蕉1175.97万吨。
放在全球对比,几年前有这样一组数据:全球约90%以上的杨梅,80%的荔枝,70%的梨,60%的西瓜、桃子,50%的苹果、猕猴桃产自中国。
如果说这些品类是中国的传统水果,那蓝莓、车厘子、火龙果等品种,则代表着中国水果的“甜蜜逆袭”。目前,中国蓝莓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位居全球第一。随着越来越多“洋”水果国产化,消费者购物车里的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了。
餐桌的另一头,蔬菜,同样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蔬菜产量达8.6亿吨。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增加,蔬菜生产技术和蔬菜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不断满足消费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了六大蔬菜生产区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按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比较优势安排生产、不同纬度梯次衔接上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链体系。”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均撰文表示。
据了解,2021年,中国产量最高的三种蔬菜是马铃薯、番茄、黄瓜。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番茄产量第一大国,常年占全球的1/3以上。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黄瓜年产量突破7000万吨,贡献全球超50%的供应量。此外,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辣椒消费国,辣椒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人均水果占有量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努力保障市场供应,蔬菜水果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
更丰富的品种、更多样的选择、更亲民的价格,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巨变
产量第一背后,还有哪些新变化?
从购买经验、食用感受出发,消费者体会很多——
“像车厘子、蓝莓,以前主要靠进口的水果国内也多起来了,口感不错,价格还实惠!”
“蔬菜也是,在北方能买到蚕豆、茭白这些南方的应季菜了,有些品种打破季节‘限定’,全年吃菜更自由。”
更丰富的品种、更多样的选择、更亲民的价格,方方面面,彰显着我国果蔬产业的跃迁。
网红水果榴莲很有代表性。以往,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榴莲均来自进口,而近两年,中国海南产的榴莲进入市场。眼下,正是海南榴莲成熟的季节。虽整体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供应,但仍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舌尖体验。
“的确有顾客专门来问国产榴莲的,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连锁水果店,颗颗榴莲叠放在货架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榴莲价格整体比往年偏低,消费者更关注品种和品质了,“树上熟”的国产榴莲也成为消费者尝鲜的新选择。
一颗国产榴莲背后,却是横跨数十年的栽培研发之路。海南一家农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哪怕是同一棵苗,不同的土壤环境,水、肥用量,病虫害治理等工艺都不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突破榴莲种植技术壁垒。不过,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突破提供巨大动力。
不仅仅是榴莲,还有车厘子、蓝莓、阳光玫瑰葡萄等水果的本土化发展,杨梅、水蜜桃等娇嫩水果的南来北往,瑞香红苹果、徐香猕猴桃等优质品种的选育……一份水果、一盘蔬菜,串起的是一条从育种研发、栽培种植到采后处理、冷链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条。
“科技和工艺的改进确确实实为我国果蔬行业带来巨变。”翟舒嘉在农业领域从业16年了,服务过生产端、销售端,如今自己创业开办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在她看来,从源头育种、种植到采后环节,相关技术都在大步提高。比如,种植环节的农业设施建造技术,温、光、水、气、肥料控制,以及物联网、AI技术的应用等,采后环节的产品分级分选、物流冷链等都大大影响着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果蔬品质。
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虫情监测仪实时预警,小型气象站调控温湿度……果蔬第一大国的密码,就藏在这些生产细节里。
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在生产大量水果、蔬菜的同时,也进口多样化的果蔬,让居民吃得更丰富、选择更多样。
“国产香蕉去哪了?”最近,有消费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打开各大生鲜平台APP,产自菲律宾、厄瓜多尔等地的各类进口香蕉映入眼帘;走进连锁超市,货架上进口标签的香蕉更显眼。
事实上,2024年我国香蕉产量达1175.97万吨,是名副其实的香蕉生产大国。与此同时,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香蕉总计约168.67万吨。不仅是香蕉,近年来,泰国的椰子、智利的车厘子等涌入消费者的购物车,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机遇。
而中国本土产业,也在探讨如何迈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
仍以香蕉为例,相比进口香蕉的索道运输、冷链运输,国产蕉大多仍是人工搬运、常温运输,在采后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这反映到货架表现上,则是进口蕉货架保鲜期更长、损耗率更低,因而,更受部分市场销售渠道欢迎。
再以常见的苹果为例,“苹果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当前面临品种结构性矛盾凸显、供给总量与质量结构失衡等问题。”中国苹果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如何进一步种好苹果、打造苹果品牌、提升产业效益,成为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番茄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番茄生产国。然而,与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番茄的单产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未来果蔬行业需要集约化发展,比如进一步提升机械化设备使用率,提升生产流程标准化水平等,将更多现代经营理念运用到行业发展当中。”翟舒嘉认为。
“发展蔬菜水果产业要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潘文博此前表示,目标上,实现“一稳一优三提高”。“一稳”是稳定发展规模;“一优”是调优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丰富品种花色,促进蔬菜水果均衡供应;“三提高”即提高产品品质、提高绿色高效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完善产地预冷、分级、包装、贮藏等配套设施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商品化处理率。”潘文博说,“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综合素质。”(本报记者 李 婕)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30日 第 11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0/0b98ecc6-ceac-446b-8440-d63404976ddb.png?id=60d859e1-3af0-432d-b53e-83ad5377c7b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数“果篮”“菜篮”里的“第一”(“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