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7-2 14:50

废弃水果“变形记”(科技瞭望)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f4417e3c-e12d-44aa-b1da-508fd4af4053.JPEG
左侧两张图为伊快霉素对经济作物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图,右侧两张图为未使用伊快霉素的对照组图片。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0089495b-f0ea-40d7-b7c7-b1d420eeef8e.JPEG
不同糖类发酵生产伊快霉素实验图。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果园里卖不出去的橘子被扔掉,超市里卖相不佳的苹果被丢弃,水果加工厂的下脚料堆积成山……这些富含糖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废弃水果,常因腐烂变质成为环境负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水果被浪费、损耗。
然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科学家们成功将这类看似无用的废弃水果,通过发酵转化成守护植物健康的“生物农药”——天然抗菌物质伊快霉素。这项发表在《工业作物与产品》的成果,不仅为解决水果浪费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开创了绿色农药生产的新路径。
一个奇思妙想的诞生
故事还得从实验室的一次研究发现说起。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木贼镰刀菌D39发酵产生的伊快霉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固体发酵产量很大,具备产业化的前景。”团队成员赵栋霖介绍,这令研究人员惊喜不已。
研究团队在后续准备田间试验的时候发现,运用固体发酵提取工艺复杂,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液体发酵,作为工业化更常见的方法,自然成了团队的下一个尝试。问题随之而来——液体发酵需要大量碳源,比如葡萄糖、果糖,而这些原材料成本不低。
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冒了出来——
“水果中不就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是否可以用废弃水果提取液作为发酵原料,来生产伊快霉素?”
说干就干,研究人员从最常见的废弃水果——苹果入手。他们提取了废弃苹果中的糖类和淀粉,制成苹果提取液,尝试替代传统的液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发酵。
实验证明,当这些“天然营养液”加入发酵罐后,木贼镰刀菌D39如同获得“能量补给”,生产伊快霉素的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使用废弃苹果提取液作为培养基时,伊快霉素产量达到20.8毫克/升,不仅接近传统培养基的产量,更将原料成本降低了60% 以上。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让每吨废弃水果都能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农药原料。
为什么废弃苹果提取液能高效促进伊快霉素生产?科学家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提取液中的果糖和淀粉扮演了关键角色。
据团队负责人张成省介绍,果糖能直接参与微生物代谢,不仅提供了发酵所需的能量和碳源,还能激活伊快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提升合成效率;而淀粉则是伊快霉素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料,确保整个生物合成顺利进行。
有趣的是,实验发现,并非所有糖类都能促进伊快霉素生产,例如,蔗糖反而会抑制其合成——这可能是因为蔗糖的代谢路径与伊快霉素合成存在“资源竞争”。这种选择性代谢的发现,为优化发酵工艺提供了精准方向。
实现环保与经济双重效益
伊快霉素之所以让人如此期待,不仅是因为它来源天然、产量可观,更因为它拥有目前化学农药所不具备的新特性。
赵栋霖介绍,伊快霉素可以直接由微生物发酵获得,不必经过复杂的化学合成和结构修饰等,因此在成本和环保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伊快霉素从结构上属于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目前的杀菌剂没有这类结构,我们也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具有全新的抗菌靶点,因此不会具有抗药性。”赵栋霖说。
这项研究的意义并不止于废弃水果利用。据团队首席科学家李义强介绍,目前,伊快霉素已在葡萄和烟草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作物病害防治中展现出良好效果,田间试验显示其对部分病害防效可达70%以上,接近化学农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发酵底料,既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它可能成为一个全新靶标的天然产物农药。”李义强说,“目前天然产物农药大多是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的产物,而伊快霉素可直接通过微生物发酵,并具有不同于现有杀菌剂的新型靶标。近年来,我国涌现了几十种新颖的绿色农药,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但在原创性分子和靶标研究方面,我国仍有落后之处。如果伊快霉素能被推广,能够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留,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新靶标农药属于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上新农药创制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翻过科研路上“两座大山”
科研从来不是坦途,而是一次次与未知的较量。
回忆起这项研究的过程,团队成员感慨最多的,是两座“拦路大山”。
第一座山,是伊快霉素本身的复杂结构。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群差向异构体的“大家族”。要想逐个拆解、分离、纯化这些成员,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设备和技术要求极高。
“后来我们换了个思路。”有成员回忆道,“与其一味追求分离每一种单体,不如先看看这个‘组合拳’在田间是不是有效。”于是,他们放弃了对单一结构的执念,转向探索整个混合物的生物活性。这一策略的调整,成为推动进程的重要一步。
第二座山,则是对伊快霉素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为一种全新靶点的杀菌剂,它不像传统农药那样,能轻松找到“它攻击的是哪个部位”。团队不得不在蛋白表达、结构建模、靶标筛选等多个环节中反复试错,每一步都仿佛在黑暗中摸索。
“幸运的是,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张成省说,“我们团队在菌株筛选、发酵优化、生物合成调控、结构挖掘、靶标解析和效果评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分工,遇到困难不断求助相关领域的专家。很多专家也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
研究团队透露,他们正在与农药企业合作,开发伊快霉素的制剂产品。未来,果园修剪的残次果、超市淘汰的水果,都可能成为生产生物农药的原料,形成“水果种植—加工—废弃物利用—农业保护”的闭环产业链。这种模式如果推广开来,预计每年可消化数百万吨废弃水果,减少数千万吨碳排放,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安全的植物保护选择。(本报记者 周姝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2日 第 10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d71204fd-18cb-4fcb-a7bf-6b3f70d8751f.jpg?id=3f48aaec-45c7-4651-be9b-d83c9e03794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废弃水果“变形记”(科技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