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紫发亮的侗布更加鲜亮(中国道路中国梦)
如何让火种经久不灭?需要研究市场“口味”。融入现代生活,老手艺的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大家一起参与,形成浓厚文化氛围,也能更好传承传统手艺。就如我们侗族象征团结和睦的传统纹样“三鱼共首”所启示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生活定会欣欣向荣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我出生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侗布染织技艺传承,犹如流淌千年的溪流,浸润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在我小时候,爷爷开了家染坊,专门为乡亲们制作衣服,侗布蓝靛染料的清香弥漫我整个童年。长大后,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向城市,老织机蒙上灰尘,侗布光彩渐弱,我意识到:这条溪流若无人守护,终将干涸。
传承需要市场。过去,侗布染织更多用于族人日常穿戴,自给自足的模式让生意难上“大规模”。随着肇兴侗寨旅游业兴起,游客对侗族服饰的兴趣渐浓,带来了商机。2013年,我在寨子里开了一家蜡染店,但不久后,我发现,无论是组织各村绣娘们生产,还是盘活村中闲置资产,一个人都势单力薄。“一人干”不如“一起干”!在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和6名合作者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绣娘们一起制作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现在,我们的社员有200多人,去年产值达到1800万元。侗布商品化让我们腰包鼓囊囊、心里喜洋洋。当文化邂逅市场,传承便有了火种、发展也有了力量。
如何让火种经久不灭?需要研究市场“口味”。我尝试将民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用传统手艺绣出现代样式。这个过程中,有些绣娘并不理解这种创新。但不以烹调激发食材鲜味,佳肴怎能飘香?我一针一线为她们示范,耐心讲解。当第一批包、围巾等产品销售额超过10万元,创新的价值直观显现。用实干说话,以创新蹚路,更多人认可了我的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纹样在杯垫、手提包、布艺玫瑰花上绽放,越来越多人通过蜡染、刺绣等创意活动了解侗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老手艺的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随着人们的步履去往更远的地方。
文化的传承、传统的新生,让古老的村寨再度年轻。过去,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我们合作社中90后占了1/5。绣娘们“织”出家门口的就业路,年轻人用直播镜头把侗族故事分享给世界。10多年里,我们的合作社培训了3000多人次,许多人学成后“自立门户”,蜡染店越来越多。这不是“挤兑”,而是汇聚。大家一起参与,形成浓厚文化氛围,也能更好传承传统手艺。就如我们侗族象征团结和睦的传统纹样“三鱼共首”所启示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生活定会欣欣向荣。
在肇兴侗寨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深受鼓舞。侗布染织的技艺滋养我的生命,我也要回馈它,让黑紫发亮的侗布更加鲜亮,为时代的壮美画卷增色添彩。
(作者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靛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人民日报记者陈隽逸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8日05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