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5-28 08:09

相聚现场,一起“嗨”(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⑧)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2abc5834-1ae1-4269-9510-62972d6eb30a.JPEG

5月2日,观众在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肖潇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931a21c4-5fc1-4477-b3e9-2664cf504492.JPEG

观众在天津金街观看话剧《日出》片段。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91b54e4e-65bf-466d-872e-0ec952957111.JPEG

演员在国家大剧院西咖啡厅前演奏。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去听歌手的演唱会,感受现场“大合唱”的魅力;去看小剧场演出,近距离与演员互动;去参加户外音乐节,跟着节奏尽情摇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线下演艺市场的消费者,推动演艺消费形成新生态。
演出市场繁荣多元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
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对文旅消费产生明显拉动作用。业内人士有观点认为,演唱会经济有“1∶4.8”的拉动效应,即花费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演艺消费作为“流量入口”,能够串起更多场景,延长消费链条。
在山西上大学的温昀告诉笔者,她今年最开心的一次出游,是在年初奔赴广东广州,参加了自己偶像举办的演唱会。“开票前,我请3个室友一起帮我抢票,最后很幸运地抢到了一张1580元的票。”温昀说,当时,她选择乘坐动车往返,再加上住宿、餐饮等,两天的行程花费了约3000元。
虽然看一次演唱会开销不小,但温昀觉得“特别值”。“当现场灯光亮起,全场观众和偶像一起大合唱,那种幸福感是难以替代的。”温昀说。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共同发布的《竞逐升级、多元发展——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显示,2024年大型演唱会增速最为突出,票房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演人次超2900万,同比增长45%,是演出市场最吸睛的消费品类。2024年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突破581万。
当前,演出市场的内容供给日渐丰富。除了演唱会、音乐节等热门品类,还有更多新兴演出形式崛起,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精神食粮”。
21岁的黄子恬是一名音乐剧爱好者。她说,自己每个月至少要走进剧场一两次,享受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和故事情节。她分享了今年跨年时观看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时的感受:“观演时,仿佛跟着演员在迷宫般的场景里奔跑,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是在线上看视频完全无法感受到的。零点时,全场一起喊‘新年快乐’,这种仪式感更令人难忘。”
脱口秀演出也是年轻观众的解压“新宠”。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单口喜剧)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53%和48%。
在浙江杭州工作的李先生,十分喜欢线下脱口秀表演。他认为:“演员会用各种好笑的‘梗’拆解职场焦虑、情感困惑,还会和观众进行很多有趣的互动,‘现挂’(即兴互动)特别多。整个剧场笑声一片,让我觉得笑着笑着就被治愈了。”
演出资源的分布范围也在逐步扩张。演出地域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逐渐成为新热点。灯塔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线城市大型演唱会的票房、场次占比均达60%以上。三四线城市音乐节票房占比达29.1%,同比增长3.8%;场次占比34.9%,同比增长2.7%。
追求体验满足情感
年轻的消费者,为何愿意跨城奔赴一场场演出?其中包含了他们对个性化、差异化的追寻,对情绪价值的渴望以及对社交联结的高需求等众多因素。
4月25日晚6时,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爵士乐俱乐部,门口排起了长队。队伍中基本是年轻的大学生。来自天津市的小林就是专程赶来,观看一名日本音乐人的演出。他说,自己十多年前就听过这名音乐人的热门曲目,“没想到现在有机会见到本人,真是圆梦了!”
有媒体调查发现,放松娱乐,有喜欢的偶像、艺术家参演,对演出内容感兴趣,获得沉浸式体验等,都是青年消费者选择线下演出时排在前列的考虑因素。此外,79.4%的受访者认为演出能给人带来情绪价值,治愈心灵。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谭小雅每逢考试结束,都会泡在剧院里看戏。“在剧场,我可以短暂地放空自己,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看演出就是我的解压方式。”她说。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看来,如今,为情绪价值买单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消费趋势。“无论是跟着演出去旅游,还是携带周边、文创产品等出游,都体现出年轻消费者愈发注重消费带来的情感满足,他们更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付费。”
线下演出还是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纽带”。
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举办的湖北武汉仙人掌音乐节上,全国有近6万名乐迷从四面八方汇聚。来自广东和内蒙古的单雯婕、吴楠是研究生同学,她们毕业后有两年未见。借着音乐节的契机,她俩一拍即合,决定到现场相聚,既能感受音乐节的氛围,也可以顺便一起旅游,逛逛武汉。
社交媒体上,晒演出票根则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之间的“社交货币”。看完演出后,写买票攻略、观演感受、票根周边分享,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观演仪式”。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何志武认为:“社交媒体的广泛连接性,将不同的演出信息推送到关注相关信息的人,进而建立起信息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社交,个体在交流中有了群体归属感,便有了观演的内在驱动。”
还在读大学的徐嘉露第一次走进剧场,是被舞剧《水月洛神》在网上发布的一张宣传海报所吸引。她记得,现场观看时,舞者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绝美的舞台设计和流畅的故事叙事,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从此她就踏上了追戏之路。
短视频片段的“种草”、社交媒体上广泛的讨论,网络文化与潮流文化相互推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走进演出现场,进一步增强线下演出消费活力。何志武认为:“网上的碎片化演出片段视频、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流,都会引起年轻人的好奇。”
创新表达升级内容
年轻人的消费新动向,正影响并重塑着线下演出市场。如今,各类演出不断追求题材的创新、形式的突破,不断进行内容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何志武看来,随着年轻人逐渐成为线下演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新观念将推动演出市场发生新变化。
在创作题材上,越来越多反映当代年轻人需求的剧目正在涌现。
例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呈现的越剧现代戏《钱塘里》,体现着“当下青年人自己的生命趣味”。剧目讲述了一个因车祸而延伸出的“有爱相伴、以善相拥”的小故事。作品充分展示了现实生活里各群体的不易,展现了多元的社会情绪,让观众从剧中人的遭遇中感受到一份温暖。
谭小雅告诉笔者,自己曾连着两天到剧场观看此剧,仍觉得意犹未尽。“这出戏让我觉得,传统戏曲不再是‘老腔调’,而成为照进现实的镜子。我每一次看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传统经典与现代审美结合,不断创新的表达激活了年轻人的观演热情。
4月30日,作为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开幕演出,舞剧《牡丹亭》以灵动的舞蹈和创新的艺术表达,开启了“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费新热潮。主创团队大胆舍弃戏文,以灵动的舞姿重构经典。苏式园林、粉墙金砖的舞台,古琴声和着昆腔余韵,杜丽娘柳梦梅翩然起舞……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视听享受。该剧已在广州、南京等多地演出,均在开票一小时内全部售罄。数据显示,该剧近八成观众为18岁至35岁年轻人。
沉浸式体验,也是当前越来越多线下演出打出的特色招牌。
3月15日,沉浸式悬疑脱口秀《克莱因历史》在北京喜剧院·FUN空间完成首轮驻演的最后一场演出。
长长的锁链、斑驳的铁桶、破旧的沙发,还有醒目的红色连衣裙和斜靠的吉他,营造出悬疑的氛围。独角戏演员将脱口秀、戏曲、说唱、吉他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全程参与剧情。笑点频出的爆梗让观众表示“笑得脸疼”。
北京喜剧院执行总经理高培介绍:“北京喜剧院的运营理念正是‘年轻不设限’。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注重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关注年轻人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议题,孵化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还有许多“不设舞台”的演出,让年轻人从“坐着看”变为“参与其中”。
上海朵云书院推出的“戏剧快闪”,将书架变为舞台,让观众在书香中与演员互动,实现“看书+观剧+社交”的场景融合。四川成都“狮子漫步”酒吧也可以化身戏剧空间,在欧式复古场景中演出的互动剧,让观众成为剧情主角。
何志武认为,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未来更多小型的、多样态、多品类的演出将会像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及城市的各个区域,紧邻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场所,渗透进居民的日常生活。“演出场景将更加多元,演出与电竞、餐饮等多种业态结合,跨界或跨景演出将越来越多。同时,科技的赋能、先进的舞台技术呈现将给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演体验,让年轻人在‘悦己’消费中,找到情绪和价值共鸣。”(李贞 龚煜煊 钱一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8日 第 05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f19cbd1e-cb76-42d5-a726-1fee586c6d9e.png?id=122a432d-d518-46c4-b380-72b2742f577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相聚现场,一起“嗨”(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