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导师那英|年轻歌手到了最残酷的阶段

时间:2019-9-18 18:27 0 231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png





出品|娱乐FOCUS

撰文|张晶

责编|金成武

  暂别《中国好声音》一年后,导师那英回归。
  持续六年参与一档综艺节目,那英眼见中国的流行音乐类型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快,担任导师的同时,她也经历了自己的迷茫。
  调整过后,她重新回到导师席,继续探索培养音乐新人的可能性,这是她参与这档节目的初衷。
  作为极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天后级音乐人,那英成名于九十年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直到今天,她仍然是热门影视歌曲的主力歌手。她的舞台经验,也一直是吸引学员的王牌。
  教学相长,那英和学员们在各自的世界里经历着自我更新。台上的学员,在她眼里还是一群青涩的孩子,他们成长于音乐极大丰富的环境,但那英觉得,今天这些年轻人才到了一个最残酷的阶段。
DSC0001.png



  回归:音乐没那么深
  已过凌晨一点,那英还没收工。第八季《中国好声音》的录制从下午一点开始录制,持续到晚上九点。短暂的休息过后,等待她的还有录后采访、媒体通告,或者别的什么临时增加的工作,高密度的工作安排对人的体能是个考验。
  八年过去,人在变,环境在变。最早一代00后已经成年,他们站在舞台中央,开始他们的歌唱和表达。第八季《中国好声音》,这种现象越发明晰。
  上台的歌手大多十八九岁,唱着远超他们阅历的歌曲。那英明显地感觉,这些年,学员的年纪越来越小,但对音乐的理解却屡次超乎她的想象。不过,她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别说十八岁,就连现在八九岁的孩子都开始听的音乐比我们要丰富得多了,”有时候,她也会从孩子们那里获取音乐资讯。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大水漫灌的资讯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大家喜欢各种音乐类型,初期是好的。有些年轻人只喜欢说唱,但他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对他合不合适。当他走入误区,或者并不是他这个年龄段应该效仿的时候,音乐人的责任很重要。”作为导师,那英的一种责任就是纠偏。
  纠正学员的同时,她也在不断自我调整。“有些时候大家会很喜欢选R&B,有些人喜欢民谣,还有一些重金属,还有一些更小众的,所以有些我会被带偏,可能我也很喜欢,但不一定适合我,有些时候我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矛盾。”
  作为节目留任时间最长的导师,她有过疲惫,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在方向上有些混乱,于是她停下来,让自己思考,是不是还可以打起精神,再参与到好声音的队伍。去年,那英短暂离开。
  那英坦言,每一季节目都会爆出她不明白的音乐类型,她需要快速消化它,“我也是跟着这个时代在进步,至于进步的程度有多大,我觉得我尽力了。”
  第八季,导师那英回归,妆容精致,着装上保持一如既往的时尚感。节目增加了封麦环节,那英成为这个环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盲选过程中,那英组劲头强势,接连收获13名实力学员。不管何时何地,处于何种境况,那英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三十年的舞台经验,尤其在情歌方面,无疑是她的强项。
  那英说,那么多音乐类型被放大的时候,最终还是要以情感打动人,“音乐没那么深,只要它能感动你。”
DSC0002.png



  角色:“评论别人,我有资格吗?”
  遇见《中国好声音》之前,那英花三年时间开了出道二十年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推出她的第八张个人专辑,在自己的世界里突飞猛进。
  1988年,这个东北大妞跨过了山沟沟,参加了那个年代的“好声音”,凭借翻唱苏芮的歌拿了金奖,被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赏识,纳入门下。
  “如果一个纯粹的歌者把词曲创作的这首歌二度创作之后,能够那么动听,这也是没有人能取代的。”那英说。
  从《雾里看花》到《征服》,那式情歌渐渐走向成熟,高晓松用“温暖辽阔”形容她的声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那英身处其中,扶摇直上。在时间的淬炼之下,那英在华语流行乐坛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中国好声音》筹备期,节目总导演金磊登门拜访那英,“说有这么一个音乐评论节目,希望我参加,然后希望我对乐坛有所贡献。”那英的第一反应是抗拒,“我从20岁唱歌唱到现在,突然间让我去评论别人,我有这个资格吗?”
  那英回忆,2012年前后的流行乐坛平淡无奇,没有一丝波澜。中国的流行音乐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多元化的声音在当时并不多见。
  金磊不死心,跑了第二趟,讲了很多“梦想”和“社会责任感”,“金磊导演是很会讲梦想的,讲了很多对音乐的责任,把我的形象说得特别高大”,讲到最后,那英觉得,“天哪,我要不来《中国好声音》对不起中国的流行乐坛。”
  那英说,她来好声音的初衷,只是想把一个歌者唱到现在所积累的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态度都拿出来,分享给年轻人。
  但是,等坐在那张红转椅上,她才明白“后生可畏”这件事,“突然发现台上每一个人都那么发光,那么自信,他们唱得那么个性,甚至有一些高音我根本达不到,他们都敢唱,我才知道我们真的要重新认识自己。”
  第一次为谁转身,那英记不太清了,但有个歌手,令她至今难忘。那次,她从背后听到有人唱邓丽君的歌,“唱得甜美之极”,她转身才发现,站在台上的是个盲人。那一刻她被震撼,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不管为了音乐,还是为了生活,总归她能够把一件事做得这么好,你会非常敬仰这样的人。”
  那英坦言,一个学员能够打动她,关键在于声音里的“纯粹”,她尤其青睐声音的叙事感,里面有情感爆发,只要在某个瞬间扎到她的心,她会毫不犹豫地转身。
  有时候,看到她的手放在按钮上空,欲拍不拍,有些纠结。那英解释道,纠结的地方不在学员唱得不够好,在于那一刻她需要思考,“对这种声音转了之后,接下来怎么规划,怎么为他选歌。唱得不够好,就不会纠结了。”
  穿着绿色T恤,抱着吉他的梁博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用近乎撕裂的嗓音唱了一首《长安长安》。在座的导师们对这种摇滚唱法保持观望,但那英还是为梁博转过身来,“你要再拖个半分钟就错过了,必须要转身了,我要对这个声音负责任。”那英说,转身的同时还是迷茫的,不知该如何规划这个声音,只是被声音里的固执和坚定打动了。
  今天再看梁博,那英评价他是一位“具备全面素养的音乐人”。决赛前,那英决定带他拜访崔健,“我认为他可以去见崔健,”退一步讲,至少能更坚定他在音乐道路上做自己。
  梁博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能见到这个中国摇滚教父级人物。等崔健真正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比赛结束后,梁博远离喧嚣,去国外进修。“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小小年纪,挺能沉得住气,”那英说,这是她最欣赏梁博的地方。
DSC0003.jpeg



  纠偏:“年轻人不一定听你说教”
  在同一个磁场里,成长总是相互的。熬夜排练是常有的事,有时熬到天亮,哭过,笑过,愤怒过。
  很多学员在参加节目之前,大多还不是职业歌手,需要四处跑场唱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演唱习惯。有的学员咬字特别狠,一些学员在发音时,“太委屈”的“太”,开口发成“cai”的音,这样可能显得洋气。
  “但我真的不喜欢,”从出道时起,那英就格外在意咬字,“音符与每个字的开口音闭口音联系密切,你要教他不要把情绪爆发到每一个字都喷话筒的劲儿。”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有的学员一次改不过来,需要不停纠正,“每天都要打电话,每天都要跟他讲,什么样的字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对于一档竞技类音乐节目,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点燃现场,打动观众,是学员们必须要考虑的方向,这其中,炫技便显得格外重要。
  节目录制时,有名学员想表现一首歌的慵懒,唱完后,呈现的效果却像“泄了气的皮球”。在场的观众和导师从不同的角度帮学员指出了问题。那英说,慵懒也是有技巧的。
  同样是流行歌手的那英不反对炫技,她只是不喜欢没有章法的堆砌。坐在导师席,她见过很多学员,想在瞬间把他知道的那些花哨的东西全加在一首歌里,那英觉得导师有这个权利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你为什么到这连喊带叫地唱?不用这么唱。其实一首好听的歌不见得要加那么多东西才感人,你能诚恳地唱歌,就能感动人。”
  在过往的七季节目里,有三季的冠军出自那英战队,至少从概率上讲,选择那英战队夺冠的几率会更大。这场游戏中的每个人,几乎无不希望自己位列人前。
  面对这群略显青涩的年轻人,那英在讲音乐之前,先给他们上心理辅导课,“我要让你明白,音乐不能走捷径,也不是这么幸运的,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不是说你到了那英战队就能拿冠军,也不是那三个导师点灯熬油,天天陪着你,是为了让你拿冠军,音乐是骗不了人的。”
  没有镜头的时候,那英也找学员私下沟通。看到谁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或者不好好练,喜欢讲一些恭维话,油头滑脑那个劲儿,“其实逃不过我的眼睛的。”
  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每个人的得失心变得很重,但往往此刻越需要平稳。
  “音乐本来是一个快乐的事,如果你要用苦大仇深的那个劲儿,太多复杂的东西强加在你内心的时候,唱歌是有问题的,”那英要求学员们把平时排练最平稳的心态拿出来,“赢不重要,但你要对得起我天天跟你排练。”
  决赛场,那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拼命”地赞扬他,“谁能说自己家的孩子不好?”
  学员也有惊慌失措的时候。那英会用坚定的眼神盯着他,“静下来,再沉一沉。”
  但是,不是所有坚定的眼神都管用。“有些学员你不能看,你看了他就跑调。”有时候,那英也不敢看了,“都唱成那样了,”她作出一副逃避的样子。
  每个学员的脾性不同,带队的方法便不能一概而论。梁博在一次演讲中回忆,那英曾对他说,“你干什么我不管,因为你的性格和很多东西都注定了,你不能让人去管你,管也管不出个样来,只要你不走岔路,你一定能行。”
  那英承认这种放养式教育,“梁博是最不让我操心的,他很清楚自己要唱什么歌,他也很有头脑,对他自己整个音乐道路是非常清晰的。”
  在那英看来,她不需要故意改变一个年轻人的唱法,“可能能够跟他分享的就是我在音乐道路上对音乐的品味,哪一些是对的,更适合哪一种风格,你就按照这条标准去走。”那英说,“年轻人也不一定就真的听你说教,”某些时候,给他们的陪伴很重要,鼓励很重要。
  过往的七季《中国好声音》将数百位或稚嫩或成熟的年轻人送上舞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复刻梁博和张碧晨的成名之路,多数时候,大家都面临归于沉寂的处境。
  如何让学员走得更远,那英思考后说道,“只能丰富自己,多学多看,不断更新,不断学习。这个行业现在需要竞争,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你自己是不是能保持这个状态,一直往前寻找更好的自己。”
DSC0004.png



  生态:网红趋多,经典趋少
  第八季《中国好声音》还在播出,导师对战环节,李荣浩帮学员选了一首网络歌曲《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这首歌在今年年初上线后,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已过十万。
  网红歌曲登上官方卫视音乐评论节目,这是个新闻,因为它突破了圈层,打破了网友们惯有的鄙视链。有热心网友跑去原唱陈雪凝的主页给她留言,提醒她“上《中国好声音》第八季了”。
  这个举动在微博上也引起一场关于音乐鄙视链的争论。李荣浩在微博一口气列了八条理由反驳这种鄙视链,他大声疾呼,“不要再给音乐分高低贵贱”。
  人们对网红音乐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种政治正确,没有人轻易敢夸它。面对当下产生的争论,思考过后,那英的观点与李荣浩趋同,欣赏音乐只有喜欢和不喜欢,“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
  那英不认同网络歌曲被矮化的偏见,她更倾向从创作的立场解读它,“我以前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写的歌,都非常有个性。”
  那英有时也听网络歌曲,“网络歌曲有好的,有的一直环绕着你的生活,走路吃饭开车的时候,经常会有那么几句神曲灌入你的脑海中,你永远忘不掉,觉得‘今天我怎么一直都是这句’,比如说《我们不一样》,它有它红的道理。”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给音乐生态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代是匆忙的,音乐是碎片的,人们的习惯在改变。”那英说,一首歌前面20秒不好听就被切了,这也造就了很多音乐不能成为经典。
  出道三十年,那英眼见这个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就是每一个你看不见的音乐人,他都有可能走到你前面,”那英说,现实不是你今天站到小小的舞台,年纪轻轻地就会一直走得长远,可能突然有一天在另一个平台冒出另外一个网络歌手。但是,“谁也不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
  那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站在华语流行乐坛的十字路口,忍不住感叹九十年代的幸运。

    1998年的春节,她和王菲要合作一首《相约九八》。两个人在录音棚从晚上八点唱到凌晨两点多,“我会听她唱那一句的情绪,好知道我接下一句的情绪,然后我要唱哪一句,她怎么加和音。”那英回忆,那个时候的歌手能潜下心来为一首歌揣摩,让它变得更丰满,让词曲作者满意,“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把它变得更好。”
  两人共同创作的默契给那英的一九九八年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十年后,两人再度创作《岁月》,那英说,这首歌也是岁月的产物。春晚开始,两人手牵手登上舞台,“真的是20年,老了,从容了。”
  只是,在她看来,现在一些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年轻歌手,他们才到了一个最残酷的阶段。
  本文系网易娱乐原创深度栏目《娱乐FOCUS》(聚焦)出品,由主力记者和编辑共同打造,直击娱乐圈各种内幕,解读热点事件和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