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海外版国庆特刊·健康篇】70年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时间:2019-9-18 08:15 0 303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片说明:

图①: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周雨霞正在给新生患儿喂奶。罗大富摄(人民图片)

图②:在2019江苏互联网大会“创新之光”成果展,参观者在体验5G+远程医疗技术。翟慧勇摄(人民图片)

图③:来自浙江的援疆医疗专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塔木托格拉克村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诊疗。王志清 俞刘东摄(人民图片)

图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医护人员来到吉首市一家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牙齿保健知识,提高小朋友讲卫生、健康护齿的意识。刘振军摄  新华社发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7岁
中国人筋骨强壮有力量
行走在今天的中国街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长者比比皆是。然而,时间若是倒退70年,景象完全不同——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足今天的一半。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1949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8岁,2018年增长到77岁。节节攀升的数字,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飞跃。
“人生七十古来稀”曾是国人对长寿的奢侈向往,如今这早已成为街巷寻常。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紧缺、医疗设备简陋,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很低,那时,全国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而以下这组一路下行的数据,鲜明有力地显示着国人日益强壮的体魄:199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88.9/10万,婴儿死亡率为50.2‰;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相较于1990年下降了79.4%,婴儿死亡率为6.1‰,相较于1990年下降了87.8%。
与此同时,一张健康中国的实施“路线图”绘就。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今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在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走过辉煌70载,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老人长寿安泰、中青年健康生活、孩子茁壮成长。
若是对国家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稍加关注,就能从中发现,1975年至2015年的40年间,全国7岁以下各年龄组孩子的身高体重都画出了一条明显的“上扬曲线”。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从培养卫生习惯到预防传染疾病、从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到国民营养计划、从“全民健身”到实现体育强国梦,“秀出肌肉”的强壮中国人,正合着时代节拍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强筋健骨。
卫技人员从50.5万到952.9万
白衣天使护卫生命尊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老百姓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如今,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设为“中国医师节”。70年来,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在用精湛医术护卫人民健康,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切实兑现自己的誓言。
没有谁比中国人更理解“众志成城”的含义,因为中国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诠释了这4个字的内涵。2003年,站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毅然选择一次次与死神搏斗。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众多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治伤员。2014年,非洲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当年8月8日,世卫组织正式将埃博拉疫情定为“国际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不仅将大批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国家,1个月后首批援非医疗队成员便到达疫区……
中国的医护人员,在国境之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人;走出国门,依然是勇敢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守护者。
从设备简陋到5G显神威
医疗技术发展按下快进键
患者在北京的手术室,远程操控专家在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海南三亚。在5G环境下,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正在与三亚的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合作,为一名严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远程操控人体颅脑手术。
这是今年3月发生的一幕,是世界首例5G远程操控人体开颅手术,标志着中国远程移动医疗应用的新高度。
70年来,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与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中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太多瞬间令人难忘:1963年,一场在上海进行的断手再植手术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场手术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完成断手再植手术的国家,主治医生陈中伟也由此被国际医学界尊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张丽珠教授抱起孩子的画面,是中国医疗发展史上最令人动容的时刻之一。2002年,陈静瑜带领团队在无锡市肺移植中心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单肺移植手术。2015年,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数字在说话。2017年,中国三级和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8天和8.7天,较上一年分别下降了0.3天和0.1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中国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左右相当。
中国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作用,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国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不断提高的国家医疗质量,是追梦的中国人最坚实的后盾。
从“看病难”到医改“组合拳”
织就全球最大医保网
2017年4月,中央七部门《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其中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至此,实施了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过了从无到有、试点探索、全民覆盖和新一轮完善等发展阶段。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是夯实人民健康基础的关键。“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建设医联体、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列“组合拳”不断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织就了一张全世界规模最大、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惠及近14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医改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20元;医保药品目录新增品种148个;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至25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6230家。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新一轮医改以来,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深化改革前的40%下降到28%。而随着“三医联动”医改取得综合成效,民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得到了很大释放。
70年,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包含在一粒粒药品里。引入更多救命好药进医保,推动药价稳步降低,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从举行两次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累计将53种临床价值高、药物经济性好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药价平均降幅近半,到取消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从加快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扩面、进一步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到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速度,不仅惠民利民,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多家机构在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调研报告中就曾评价,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总体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了高健康绩效。
从生病“拖扛”到就近获医
父老乡亲看病更方便
1966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卫生所医生覃祥官辗转难眠,一场流行性疾病已夺走村子里几条年轻的生命。
缺医少药的现状,让这个基层医生心焦不已。出路在哪里?
几个月后的8月10日,“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创建者覃祥官被认为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创者。
与此同时,在神州大地,一场以“赤脚医生”为重要内容的变革开始了。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赤脚医生”人数已超130万人。在简陋的医疗设备下,这些基层人民的健康守护人翻山越岭、走乡串村,为改变农村地区民众“小病拖、大病扛”局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由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赤脚医生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进入新世纪,一场新变革来临。2003年,由农民个人及各级政府共同筹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正式启航,吉林、浙江、湖北和云南4省率先启动试点。4年后的2007年,新农合全面推进,有3.16亿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2008年,超过8亿的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全覆盖。
更多的制度优势保障正在显现,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6年,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建整整50年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进入新阶段——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取而代之。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区市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其余7个省区市将于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制度并轨运行向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过渡。
从曾受冷落到振兴发展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圈粉”
“这对于中医药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也将为中医药迈大步走出国门提供强劲助力!”获评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李济仁先生难抑激动。令他发出如此感慨的是今年5月有关中医药的一则重磅新闻——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及来源于中医药的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和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
70年来,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要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再到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振兴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7亿,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3584.7万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功不可没。
中医药的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从中医药院校教育到师承教育、从中医药文化建设到科学研究、从国内加快推进到走出去惠及外国民众,中医药正在向世界展示着淬炼千年的东方智慧。
本版撰稿: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8日   第 06 版)







【海外版国庆特刊·交通篇】大国交通 时代脉动
【海外版国庆特刊·交通篇】国民经济主动脉 大道通衢九州畅
【海外版国庆特刊·交通篇】七十年,四通八达看神州


【海外版国庆特刊·金融篇】融通中国经济的血脉
【海外版国庆特刊·金融篇】促发展,金融棋活经济活
【海外版国庆特刊·金融篇】接地气,金融飞入百姓家
【海外版国庆特刊·金融篇】数说金融70年


【海外版国庆特刊·教育篇】教育大国的高分答卷

【海外版国庆特刊·教育篇】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海外版国庆特刊·教育篇】新中国教育影像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山更青 水更绿 天更蓝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70年,五代人,一片绿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坚守才有好生态


【海外版国庆特刊·开放篇】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
【海外版国庆特刊·开放篇】开放,让中国更精彩
【海外版国庆特刊·开放篇】数说开放70年


【海外版国庆特刊·科技篇】70年,惟创新者强
【海外版国庆特刊·科技篇】科技步步高 神州日日新
【海外版国庆特刊·科技篇】中国添彩世界科创交响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70年,中国深刻改变世界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和平外交开启友好之路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大国外交引领世界前行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70年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笑迎未来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新中国外交大事记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迎接三农的“黄金时代”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袁隆平:我有一个梦想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工业大国 脊梁挺立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大国重器 中国底气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新兴产业 新意十足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70年工业化,那些难忘的“第一”


【海外版国庆特刊·小康篇】全面小康,一个不少
【海外版国庆特刊·小康篇】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
【海外版国庆特刊·小康篇】数读小康


【海外版国庆特刊·崛起篇】70年,大写的新中国
【海外版国庆特刊·崛起篇】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海外版国庆特刊·崛起篇】中国发展 全球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